信息技术课堂纪律及要求教学设计

一天在某教育论坛见一帖子,题目曰“信息技术课的课堂纪律如何把握?”内容是“我在上信息课时总出现这样一个现象,不知是否是通病:学生总会在下面叽叽喳喳,交头接耳,而且感觉比较嘈杂。有些同学是在讨论问题,而有些则在混水摸鱼说些无关的话。对于这样的场面,该如何掌握,以致教学能顺利进行,教学效果达到最好?”回者甚众,都在感慨为何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如此难教,也有不少真知灼见,从各个角度提出许多好的建议和方法。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看完之后我也深有同感,感触颇多。
课堂纪律的杂乱只是表面现象,其深层次的原因不外两点:教与学。教师教学热情高,学生学习兴趣浓,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信息技术课有它的特殊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处于一个过渡期。在对这门课本身的认识还有待深入的时候,必然会有学生不满足,包括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材教法等方方面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去看信息技术课,出现一些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像信息技术总在发展变化一样,信息技术教育本身也需要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2003年4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颁布后,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正式成为高中必修课中的一科。这也给我们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学生眼中的信息技术课
谈到信息技术课,尤其谈到课堂纪律,就不能不提到在学生心目中,信息技术课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他们怎么看待现在的信息技术课,他们心目中信息技术课是什么样子。为此我在学生中做了调查。由于学生层次不同,条件各异,接触信息技术的深度、广度不同,在谈到信息技术课时,差异还是比较大的,但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对信息技术课怀有感激和兴奋的心情。认为信息技术课确实为他们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从最初的入门到入迷,学习有明确的目标。有此观点的同学占少数,主要是以前对计算机缺乏了解和必要的接触。随着神秘感的消失,新鲜感也没有了,但总的来说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
另外一种看法是对信息技术课“深恶痛绝”。我刚听到这个词的时候不禁有些诧异,到底是什么导致如此强烈的对抗情绪呢?经调查发现有这几点原因:一是学习内容重复单一。初中学了什么,高中还学什么,而且是单纯的重复,并没有从重复中进一步深入。二是教学仅局限于教材。很少有老师能对教学内容范围进行有效拓展,而且在教的时候以书为权威,唯书是从。教材编写也存在问题,有的内容很不严谨。例如“‘桌面墙纸’文件的扩展名为‘.bmp’”,难道jpg文件就不能作为“桌面墙纸”了?三是为考试而学。考试考什么,你就必须学什么,不考的就不可以学。就是你发明Linux,只要你不会用OE发E-mail,你就是不如其他人。这部分学生占大多数,普遍认为“上课学的是早已会的内容,想学的老师又不教”,因此产生抵触情绪,上课时无心听讲,“自学”其他东西。
当然,也存在极少数学生就是贪玩,只对“玩”的内容感兴趣。
二、教师眼中的信息技术课
在其他学科的教师眼中(甚至在大多数人眼中),担任信息技术课可算是一个人人羡慕的“好差事”:课时少,没有升学压力。但信息技术课的任课教师却有不少的苦恼。首先是人们的重视程度不够。从学生到一般教师再到领导,都认为信息技术课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尤其在以升学为目的的高中阶段。其次是由重视程度不够带来的软硬件发展不协调。有时一节课跑来跑去修机器、调软件,老师烦恼,学生抱怨,最后还不能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还造成教材与信息技术发展不同步,而任课教师缺乏再培训、再“充电”的机会,只能对着学生“老生常谈”,也使得学生“怨声载道”。三是信息技术课教学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前无车,后无辙,翻开报纸杂志,长篇大论的都是“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而对信息技术课本身教学有指导作用的不多。
三、分析现象,把握本质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
与以往相比,信息技术课的性质和地位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认识的深入是一回事,教育观念的转变和课堂实践的落实更是重要的。信息技术课在各地各校的开设情况千差万别,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落实起来恐怕更存在很多人为因素,同时也有很多单个人所不能掌握的变数。学生想学的东西老师不教,老师教的东西学生都已经会了。信息技术课上的尴尬很值得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李艺教授曾指出,“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特征是有明显不同的,每一个学段的目标、内容必然有其清晰可辨的特征。将课程任务进行轮廓性分野,尽力给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设定合理的空间……各学段课程任务的轮廓性分野是这样确定的:小学──初步接触信息技术,形成感性经验;初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开始学习使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高中──在持续经历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化发展,培养主动追求信息文化的能力。”
四、激励策略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的一贯做法。问题症结找到了,就要寻求解决的办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就从兴趣入手,采取激励策略,使学生爱学、乐学,从而彻底扭转不利局面,解决信息技术课堂纪律杂乱的问题。
所谓教学激励,就是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前进的过程。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激励的功效,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的激励策略。
1.需求激励
为什么一些同学对某些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欲望不强呢?并非他们没有学习的需求,而是因为这些同学对自己的学习需求意识不强,没有显现出来,我们姑且称之为“隐性需求”。对一些知识的需求明显,我们就称之为“显性需求”。对于不同需求的学生,教师就要结合其不同的显性需求来激励其自觉挖掘自身的隐性需求。笔者认为,这种激励策略在计算机“基本技能”的教学中特别有效。
2.情境激励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因而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虽然目前信息技术可以创造许多情境,但是空有情境,而不注意情境的科学合理性和激励性,情境可能就成了教学中的“空中楼阁”。因此,要想使情境具有强的驱动力和启发性,需要教师及时的激励。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多采用此类激励策略。
3.兴趣激励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顺势诱导,把他们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中来,学生才可能乐学、爱学、活学。也就是说,对知识的讲解和操作的演示要注意学生的兴趣,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事物切入,并顺势诱导,教学才能引人入胜。
4.任务激励
学习每一个知识、技能都组织一些有关的任务,通过一个个循序渐进、有梯度的任务来驱动学生,通过一个个任务完成后的成功和喜悦来激励学牛。当然要注意任务的目标性、典型性、渐进性。
5.实际激励
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许多同学没有学习兴趣,主要是因为他们不清楚学了有什么用。因此,教师在学习之前就要让学生知道学习之用处、与实际的关系,这样就可以消除学习者“不知
学有何用”的困惑。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特别要注意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的结合和类比,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通过形象、生动的实际事例化解学生畏难情绪,激发学习欲望。
6.相关学科知识激励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抓住不同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兴趣进行有机的整合,从而激励其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如,有的学生对数学有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电脑制作的数学课件或几何画板等来激发学生。又如可用Windows98中的“画图”,结合美术课内容开展“电脑画图”的比赛活动;用Excel做物理中“平抛运动”的实验数据分析,并用WPS2000写成实验报告;用网上BBS分享学习、生活中的喜悦,解决平时学科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等等。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只要我们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把握好激励的时机,目标明确、有针对性和实施有效的激励策略,教学效果肯定会改善。

❷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搞好期末复习

新课结束,开始期末复习,可通常复习课是很难上的,因为面对已经学过的内容,学生没有兴趣,常不专心听课,教师很难进行有效教学。如何在信息技术复习课上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能让课堂活泼有趣,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呢?这是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上信息技术复习课时头疼的问题。回顾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可以发现要经历3个阶段:1)知识点的初识;2)串联相关知识点,构成知识链,形成知识结构体系;3)结合应用,提高应用能力。而信息技术复习课的教学目标重在后面2个阶段:知识结构的形成和提高学生动手应用能力。笔者从这两方面对信息技术复习课做一解剖,使信息技术复习课不再那么“难上”。

1 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复习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将学生原有的零散的知识点经过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因而知识点的梳理是复习课的重要环节。只有将知识结构梳理清晰,学生能将原有知识构成完整的脉络,动手操作才能非常方便。如何进行梳理呢?按照一般复习课的梳理过程,教师对知识要点讲解演示一番,然后就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知识要点一下子全部铺在学生面前,没有过渡和逐步消化接受的过程,讲解和不讲解的效果差别不大。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
1.1 情景设置,发现问题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接受刺激,积极参与和积极思维的过程。复习课知识梳理环节根据学生学习的规律,可以进行情景设置,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放入一环境中,然后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将之串起来,构筑一条知识链;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就跟随知识链,把知识要点进行一遍复习巩固。情景设置的优点在于选择学生耳闻目睹、喜闻乐见的事件,抓住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参与并主动积极地思维,比教师将重要的知识点强调讲解两三倍效果要好得多。
笔者在“创建超链接复习”一节进行教学设计时,设置浓缩版的“灌篮高手”网站,几个简单的网页,覆盖所有的链接关系,让学生欣赏。学生很感兴趣,但是笔者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地欣赏,而是在欣赏的同时利用已有知识对其中的链接关系进行分析。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欣赏网站,能对网站的链接关系做一表层的分析。然后笔者在这基础上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将超链接的各种类型逐一展现在学生面前,接着很自然地过渡到超链接的具体操作。学生经过表层分析→理解内在关系→回顾操作步骤这样一个过程,很自然地接受关于超链接的知识链,形成该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也就很自然地实现。
1.2 调查统计,分析讲解学生到底掌握得怎么样?掌握了多少?这是复习课知识梳理前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因此还可以采取另一种方法进行知识点梳理,来形成知识体系。教师在讲解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之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掌握程度调查,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以问卷形式让学生选择,并统计出哪些知识点掌握得很好,哪些知识点学生掌握得一般,哪些知识点还没掌握,需要教师重点讲解。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教师把学习内容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由学生来选择需要巩固、弥补的不足之处,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根据调查情况,教师能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对复习要点详略讲解,学生听得专心,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串成完整的知识链。

2 结合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体系的形成,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点用于实际,提高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信息技术复习课的另一重要教学目标。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最常用的是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其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这不是简单地给学生布置几个练习题就可以的,任务的设置、编排非常关键,需要精心设计。任务呈现形式很多,但要选择符合当节复习课的形式,同时要考虑学生认知水平的层次性,任务设计要具有兼顾性,并有一定的过渡性、阶梯性、递进性。以下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复习课的特点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法时所采取的一些呈现形式。
2.1 任务修复法可以设置具体情境,将一个完整的任务支离破碎,然后让学生进行修复,在修复的过程中完成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比如Windows资源管理器文件操作复习,可以设置一破损的数字图书馆,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如文件、文件夹的新建,快捷方式的新建,选定、复制、移动、删除、属性设置等)贯穿在数字图书馆的修复任务中,并适当地进行分层,分为必须完成的、进行巩固的、自我提高的、知识挑战的,让学生完成。这样既对基本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提高,兼顾方方面面。学生动手完成任务的时候既有兴趣,又有成就感,对需要他们掌握的知识点掌握的很好,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博客讨论法现在很多学生都有机会上网,教师可以开通一个博客,把课堂任务发布在博客上,让学生在完成课堂任务的同时回复课堂任务,回复的内容为问题的分析及操作注意点。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在学生回帖的过程中,一些回贴可能分析得不够透彻,但根据其他学生的帖子很容易找出自己的不足;回贴不完整的,其他学生可以给予补充帮助,比教师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学生也很乐意参与博客复习法,在回帖的过程中经历从知识的表面认识到熟悉掌握的一个深化,同时在互相回帖帮助中提高他们的协作学习能力。教师只需在其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就可以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3 小结

笔者认为,只要围绕“构成知识链,形成知识结构体系;结合应用,提高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进行展开,并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精心进行课堂设计,信息技术复习课就很好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