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利用信息技术突破学科教学重难点

随着新课程地不断深入,对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信息技术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把它应用于课堂。不可否认,信息技术手段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方便和实效,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有效地整合,以提高教学效率。一、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实效 ⒈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之前就已经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我们的数学课堂应最大限度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而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富有现实性、意义性、挑战性,内容的呈现应当多样化。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模式就能很好地实现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它能极大程度上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教师控制信息的灵活性,另外它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积极投入到学习,以形思理,变难为易,提高实效。例如,教学《图形的旋转》时,如果只依靠课本,感性的材料数量还是不够的,所以教师就搜集了许多精美的图片,并演示其形成过程(顺时针转和逆时针转)。这样做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去观察发现这些图片的共同特征:都有一个基本的图形组成,都有中心点,旋转方向有顺时针和逆时针两种,为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打下了基础。接着用课件演示大风车的旋转过程,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看到旋转过程,这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有效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把时间更多的留给了学生。⒉利用多媒体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新课标中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以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在数学活动中,教师不但要重视直观演示,更重要是要让学生动手操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动脑、动眼、动口、动手的机会。数学老师经常会问学生:同学们想知道为什么吗?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而多媒体教学的引入为我们的数学课堂带来了更多的生机。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利用课件出示各式轮胎的自行车比赛,让学生猜测哪种轮胎的自行车会赢得比赛?当学生还沉浸在“为什么圆的要行得快”时,这时教师出示学习任务,抓住了学生乐于表现自己的天性,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⒊利用信息技术完备的网络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在传统的教学中是用教具通过把圆割补成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形推导出来的。但圆的面积计算不是近似的计算公式,这一点学生很难理解。学生难以想象出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与长方形,难以理解“画圆为方”的道理。这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圆2等分,用红蓝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各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再将小扇形一个一个地从圆中“飞出”排成两列,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并闪烁显示。再依次进行16、32、64等分的割补,让学生直观感知当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时,圆割补变换后的图形越来越趋似于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无限等分割补后的情形,从而理解圆能转换成一个等积的长方形。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⒋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让数学课更贴近生活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学习数学乐趣和价值。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根据学生经常去超市购物的生活经验,用多媒体出示超市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问:我们去超市买东西需要带什么?这时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钱。接着出示人民币的图片,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虚拟的现实生活中去了。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失效性有着十分实在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走进多媒体教学的误区,舍本求末。二、存在的误区 ⒈教学手段≠教学思路使用信息技术是一种教学手段,只有在课堂上有效地使用它,它才具有生命。所以多媒体的使用应该取决于教学思想和设计的需要,要为它择好“路”——什么内容适合用?选择怎样的形式去用?用多长时间?…… 例如教学《常用的体积单位》一课时,如果仅靠多媒体演示各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那么学生是无法感受到每个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在今后的应用中会与实际的相差很远。也就不会出现一个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的现象了。⒉多媒体的演示≠学生的亲自操作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在于能清楚的演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但是演示的过程中调动的只是学生的视觉感官细胞,而我们的数学往往需要多种感官细胞参与操作。例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无论课件做得多精美,都无法让学生很好地感受其立体性,特别在教学侧面积、横截面积等时课件就更难体现其优越性了。⒊重形象思维≠不要抽象思维小学阶段虽然主要是以学生的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所以每一次都把内容设计的很形象,学生会容易形成依赖性,不利于知识的建构和抽象思维的发展。例如教学立体图形时,一开始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但不可能每一道练习题都把它做成课件,教师没有那么多精力也没有必要。⒋使用多媒体教学≠不要其他的教学形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各有优势,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新潮而屏弃好的教学方式。我们有许多老师在各种展示课上大用特用多媒体,还时不时地弄点音乐出来,似乎这样做能体现一个数学老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殊不知反而会弄巧成拙。

2.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重难点

社会教学是幼儿园五大领域之一,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传统教学手段下,社会教学难度大,效果差,属于被搁置一边的课程,无论是优质课比武,还是论文撰写,社会活动教学似乎是被遗忘的。将多媒体教学手段用于社会教学活动中,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更有效地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从而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近两年来,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探索,深深地体会到我媒体教学在社会教学中的恰当运用,是其它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一种手段。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幼儿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的学习兴趣浓厚与否,与教师创设教育活动环境,提供学习信息以及幼儿年龄阶段相关的教学内容有很大关系。多媒体教学可以诱发幼儿强烈的兴趣与思维,其灵活多变的模式,充分展现了声、像、色、形等方面的优势,逼真生动、有趣的画面深深吸引着幼儿,使幼儿感到易学、爱学、乐学,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新《纲要》里,社会领域内容与要求很多提到“认识”、“了解”、“感知”之类的词,这些词对幼儿来说,如果用传统的言语说教,无疑是“兴趣索然”的表现,但换用多媒体手段,则是“兴趣盎然”的回应。如,在社会教学活动中,课前我带领孩子们到实地参观,然后将幼儿分成A、B两组,施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在A组施用第一种教学方法,尽管我精心地准备了大量图片,巧妙地安排了游戏活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可活动中不是有的幼儿东张西望,就是有的幼儿无精打采,我当时真有点“对牛弹琴”的感觉。在B组幼儿中实施第二种教学手段,我利用了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幼儿实地参观录像,孩子们个个眼睛睁得大大的,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全神贯注的观赏着,他们似乎在寻找人群中的自己,又似乎在探寻历史的足迹,时而点头、时而发现赞叹声。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轻松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调动幼儿学习兴趣,激发幼儿求知欲,促使幼儿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那么,在社会教学活动中,一些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仅仅靠录像讲解是无法达到效果的。还是说了解家乡名胜古迹这节课,其中一个知识点就是了解古人艺术的精湛,聪明的智慧,劳动的艰辛,从而培养幼儿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我采用了多媒体技术以其鲜艳的色彩,多变的画面,凝重的声音,展现出古迹的城墙的砖、屋顶的瓦、多处的雕石等工艺制作过程。尤其介绍了当时运输业不发达,既没有车,也没有船,那些几个人合抱的木柱,几吨重的大青石,不计其数的砖瓦从遥远的地方运送过来,比现在要困难很多,孩子们看着画面,身临其境,不时传出阵阵“哇”声,这种方式,不但让他们了解了劳动人民的伟大,也激发了孩子们要保护古迹的欲望。有的幼儿说:“老师,我再也不爬石像照像了。”有的幼儿说:“老师我再也不让姐姐在城墙上刻字了。”有的幼儿说:“老师,我爱护它要像爱护眼珠一样”,有的幼儿说……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已经不满足于认识身边的一些事物,而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较多的是利用图片、实物等教学用具,幼儿获取知识就受到了局限。多媒体教学就能拓展幼儿的知识,丰富幼儿的词汇,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社会教学活动中,我利用多媒体剪辑了适合年龄阶段的“海底世界”、“祖国山河”等软件。它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把幼儿带到想去的地方。让幼儿感受到平时难于感受的事物,认识平时难于认识的世界,从而拓展了幼儿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使幼儿日常生活中敢说、会说。如:让幼儿观看了“我们的祖国”软件后,让幼儿说说有什么感想,幼儿大方地说道:“我们的祖国的名胜古迹真多,我长大以后,一不定期要游遍全中国。”还有的幼儿说道:“我们的祖国真美丽,有壮丽的山河,特别是雄伟的万里长城……”幼儿的回答不仅用词准确、规范,而且富于想象。

在幼儿园社会教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的先进技术,帮助我们解决教育教学的重点、难点,将一些日常教学中无法展示的东西带进课堂,使教学手段灵活多样,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不是万能的,要用好用巧,而不要滥用,必须注意:

1、要让多媒体教学手段成为我们解决社会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的有利武器,将这种教学形式用在教学活动中最重的地方,而不是进入一种误区:“只有用高科技的东西才能标志高教育水平!”把课堂变成电影院,否定传统的电教手段是不对的。

2、课件制作要精巧

幼儿园孩子集中活动时间,一般小、中、大年龄班幼儿为15、20、25分钟左右。如果我们不考虑到课件的精巧,追求那种越复杂、花哨的画面堆砌课伯,因课件播放占用大量的时间,该解决的重难点未来得及解决,得不偿失,事倍功半。

3、要注意孩子的身体健康

新《纲要》在健康领域强调,促进幼儿的健康入在工作的首位。无论幼儿观看电视屏幕、电脑屏幕、投影屏幕,我们都应考虑幼儿的视线,屏幕与幼儿距离不能过高、过近,否则让幼儿的教育将以损害幼儿的身体健康为代价,也与新《纲要》的要求相违背。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可代替已往的常规教学,变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只有不断学习、大胆尝试、努力探索,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幼教事业发展。

3. 中小学体育课运用信息技术最大的障碍和困难是什么,解决对策

首先,硬件环境满足不了日常教学,课时不足。
经过两次“普九”工作之后,农村中小学普及了计算机机房,但由于计算机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七八年前购置的机器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的教学。以我校为例,校机房的机器是十年前教育局统一配置的,又经过后来的升级,赛扬1.7的cpu 、 128M的内存的电脑几乎只能满足OFFICE系列的教学,武汉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教材,七年级下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里所要求的PHOTOSHOP、FLASH等软件就很难运行,特别是关于声音处理、机器人方面的内容,因为缺乏相关硬件,这方面的内容就没有纳入到教学计划中来。而且有的学校机房因为缺乏相关硬件至今没有组成局域网,教师无法广播教学只能一对一进行辅导,严重影响教学效率。
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课时一直是影响教师教学的主要原因。在硬件环境、师资较好的学校,信息技术课一个班一般是每周一节,而在一些比较落后的学校,信息技术课一个班甚至两周一节。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对知识连续性的要求很高,一节课45分钟对于既要接受理论知识又要进行实践操作的学生来说,本来就很少,再加上课与课之间相隔的时间过长,知识没有得到巩固,学生学什么忘什么,因此每节课教师都要拿出一部分时间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如此一来,教学进度跟不上,教学内容滞后。教师完成不了规定的教学内容,学生也无法完成实践内容,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其次,信息技术老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信息技术教学的研究。
信息技术教师数量不足曾是制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后来经过各方面的努力,信息技术教师的数量得到了很大的补充,可是从其他学科“转行”到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却占有很大名额,这样做确实可以弥补信息技术教师数量的不足,可也大幅度降低了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尽管政府、教育局加大了信息技术方面教师的招聘力度,但受到待遇和工作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很多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学校任教。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强调实际应用的学科,教学内容更新速度非常之快,这就需要教师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加工升华。而非计算机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上是现学现教,根本就没有精力去深究教学内容,更没有精力和能力去研究教学方法。而且在大多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不仅承担着本学科的教学工作,还担负着学校档案管理员、学籍管理员、课件制作员、网站编辑等角色。由于农村计算机技术普及程度不够,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就成了解决计算机问题的专业人员,当网络、计算机、打印机、多媒体设备出现故障时,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办公室、会议室,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面对繁杂的工作,信息技术教师不好说拒绝的同时,投入到本学科教学研究上的时间与精力也大大减少,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第三、同课多上,重复式的教学抹灭了教师的激情。
尽管目前信息技术教师的数量较过去有所增加,但在农村中小学,一所学校只有一个到两个信息技术教师的现象非常普遍,一个教师负责一个年级甚至是两个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任务的情况经常发生,而目前有些农村中小学,一个年级的班级数量多达十个以上,因此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重复讲十次左右。教学内容过多重复讲授,磨灭了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激情。加之班级容量过大(50人左右),机器数量不够,常常是2~3名同学共用一台电脑,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分一部分精力进行组织管理教学,因而,不少教师几堂课下来已经是身心俱疲,教学积极性降低了,教学激情也没有了,开始机械式的应付教学。
第四、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起点不一,对信息技术课没有正确的认识
在学期刚开始的时候,笔者对校两个年级十几个班进行了一次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的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大半的学生在小学时候学习过信息技术课,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部分学生直到初中才接触信息技术课,其基础为零。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却发现,有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的同学,其基础也仅限会正确的开关机,很多学生连最基本的使用拼音输入法打字也不会,而基础为零的同学,面对电脑屏幕、键盘竟无所下手。信息技术的学习是一个连续性比较强的过程,前面学习的内容和打下的基础对后续知识的学习产生直接影响。而课堂上老师不可能把每个同学都照顾到,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分化,基础好的同学信息技术水平越来越好,没有基础的同学依旧不知所措。长期如此,部分学生便丧失了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还有一个更加严重的现象,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缺乏正确的认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几乎百分之七、八十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是用来玩游戏、休息的课。甚至有学生抱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太多,留给他们玩游戏的时间太少。信息技术在学生心中没有分量,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得不到学生的回应,教学便成了单方面的事,教师也失去了教学的动力。
第五、信息技术课随叫随停,缺乏有组织的教研活动。
目前,大多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还是一门非统考科目,不受领导和师生的重视。由于中、高考成绩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命运,农村学生更加重视文化课的学习。每到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前,信息技术课总会被数学、语文等学科占去。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计划成了摆设,随叫随停。遇到学校统计报表、录入学籍档案、中考报名等工作时,信息技术课经常被停课,教师被抽调借走,去完成这些任务。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夹缝中求生存,教师专业前景一片暗淡,教师不抱积极态度,消极面对日常教学,得过且过,不求进取,不思创新。
信息技术学科不像其他学科,可以在年级内、校内组织丰富的教研活动,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通常只有1~2名,无法在科内组织教研活动,在校内组织的教研活动中,也几乎是由非信息技术教师进行评价,无法给出实际建议,评价一片叫好,没有实事求是。缺乏有组织的教学交流和教研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就像井底之蛙,接触不到新鲜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一成不变,没有新意和活力。
面对这些问题,都有哪些解决对策呢?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愚见。
首先,根据现有条件,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根据现有的条件灵活组织教学,采取分组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在硬件环境不理想、学生基础差的农村中小学,要尤其重视分组教学,把信息技术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差的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选派有责任感的小组长,给予小组长最大权利和义务,帮助教师管理组员,督促和监督组员完成课堂实践内容。
另外要合理改编教材,适当降低内容难度。因为小学和初中没有完善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没有适合各个地区的通用教材,各个地区的信息技术教材也不尽一样。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来选定合适的教材,适当的时候还要对教材进行改编,例如:武汉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教材,八年级下册十五课《机器人训练营》,就要进行适当修改,应该把这节课,变成一节机器人的展示课,而不是研究课,让学生通过上网搜索,图片展示了解机器人知识,而不是通过调配实体机器人进行学习。
其次,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思想观念。
实践证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信息技术教师要学会利用现代信息传输手段,加快教育信息的传播,用现代观教育念冲洗头脑,彻底摒弃沉默守旧的思想,要与时俱进。那怎样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思想观念呢?首先要明确信息技术教师是什么。信息技术教师是一名技术人员、是一名出色的授课教师、是一个管理者、是一个服务者、是一个研究者、是一个实践者。信息技术教师要抬头走自己的路,做学科型教师、研究型教师。专业发展要专一,不能急功近利,要静下心来剖析自己,发掘自己的专长和兴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事业的第一位,孜孜不倦地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其次,要在教学上下足功夫,在授课的方式和方法上,虚心求教,向同行前辈请教,向其他学科优秀教师请教。要善于阅读,读一些教育理论书籍,读大师作品、经典作品,通过读书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最后,特别是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要有职业信仰,要坚定不移的把信息技术教育这条路走下去。
再次,将信息技术教师还给课堂,优化信息技术课课程结构。
信息技术教师虽说是技术型的老师,但其主要的工作仍旧是课堂教学,虽说目前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没有得到充分的普及,缺少电化方面的人员,但学校可以通过招聘等方式来解决电化人员缺乏的问题,不能把信息技术教师借来填数,要把信息技术教师还给课堂,还给学生。
而如何去优化信息技术课程结构,笔者认识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课程本身上努力。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初中阶段课时不少于68学时,而目前绝大多数学校是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的。这里就需要各级领导对信息技术教育有充分和正确的认识,肯定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和贯彻好素质教育的方针,根据实际情况最大程度的去履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增加信息技术课的课时。
2、在课程结构上下足功夫。例如:在武汉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中,活动内容被分WORD文字处理、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PHOTOSHOP图形处理,这个三活动单元。教师在进行这个三个部分的教学课程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对三个模块的课时安排进行科学的设置,避重就轻,在学生容易接受感兴趣的内容上要增加课时,在难度大、对电脑硬件要求高的内容上适当减少课时。
3、要采取适当的评价方法。在学期开始时采取诊断性评价,通过问卷、访谈等调查方式来了解学生的的信息技术基础。在平时作业管理时我们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去发现学生的错误,鼓励他们学习。在一学期结束时,采取终结性评价,考察学生这一学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第四、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努力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而如何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社会、学校、教师要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有足够的了解。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政策已经得到全面的贯彻,在每年暑假期间都有专门的信息技术培训,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对每个学科的每个教师去宣传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各个学科的教师都正确认识了信息技术课,都重视了信息技术课,潜移默化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就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二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都要守护好自己的阵地,利用信息技术课的自身特点向学生宣传它的重要性,教师不仅要用说教的形式向学生宣传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而且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去体会它的重要性,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和接受就快;而毫无兴趣时,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甚至极力排斥。因此要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必须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教师可以从玩游戏入手,上课时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自由操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思维能力。信息技术课要有自身的课堂特点,要有别于其他学科,要让学生真正的当家作主,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学习信息技术课是快乐的。
第五、利用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组织多元化的教研活动,开展丰富的教学评比。
传统的教学研究形式是在学科内或者校内进行的,而信息技术学科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教研活动的方式除了像其他学科那样进行公开课,优质课,教学座谈等形式外还有一种信息技术学科特有的教研方式——网络教研。在农村中小学,学科内或者是校内的教研活动难以开展,校间教研活动难以组织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教研室的安排下,进行网络教研。当然信息技术学科不能单一的采用网络教研,要常规教研与网络教研相结合,让它们之间进行优势互补,利用网络教研促进常规教研更上一个台阶。组织多元化的教研活动,能让信息技术教师接触到更新颖更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除了参加每年举行的教师教育技能大赛和辅导学生参加信息技术竞赛之外,还要多参加市区校各级举办的公开课,优质课的评比。公开课,优质课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和准备进行的展示课,体现了教师的教学功底和专业底蕴,但有时却不能充分体现常规课堂的情况,因此举办常规课评比也非常重要。信息技术教师要通过各种丰富的教学评比,认清自己的不足,集他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那些问题和所面临的那些困难,不是一天所成的,而是由诸多原因所造成的,我们也不能指望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那些问题,只能本着实事求是的观点,敢于正视这些问题,采用科学的态度,不断改革,锐意进取,就一定能让信息技术教育在农村这片贫瘠而又渴望生机的土壤上发芽,生根、成树、成林。
(转载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