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教程
⑴ 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的问题
World Wide Web。
简介
1.万维网(亦作“网络”、“WWW”、“3W”,英文“Web”或“World Wide Web”),是一个资料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一样有用的事物,称为一样“资源”;并且由一个全域“统一资源标识符”(URL)标识。这些资源通过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传送给使用者,而后者通过点击链接来获得资源。从另一个观点来看,万维网是一个透过网络存取的互连超文件(interlinked hypertext document)系统。万维网联盟(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简称W3C),又称W3C理事会。1994年10月在拥有“世界理工大学之最”称号的麻省理工学院(MIT)计算机科学实验室成立。建立者是万维网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 万维网常被当成因特网的同义词,不过其实万维网是靠着因特网运行的一项服务。
2.cache n. 高速缓冲存储器 一种特殊的存储器子系统,其中复制了频繁使用的数据以利于快速访问。存储器的高速缓冲存储器存储了频繁访问的 RAM 位置的内容及这些数据项的存储地址。当处理器引用存储器中的某地址时,高速缓冲存储器便检查是否存有该地址。如果存有该地址,则将数据返回处理器;如果没有保存该地址,则进行常规的存储器访问。因为高速缓冲存储器总是比主RAM 存储器速度快,所以当 RAM 的访问速度低于微处理器的速度时,常使用高速缓冲存储器。
内存是计算机中重要的部件之一,它是与CPU进行沟通的桥梁。计算机中所有程序的运行都是在内存中进行的,因此内存的性能对计算机的影响非常大。 内存(Memory)也被称为内存储器,其作用是用于暂时存放CPU中的运算数据,以及与硬盘等外部存储器交换的数据。只要计算机在运行中,CPU就会把需要运算的数据调到内存中进行运算,当运算完成后CPU再将结果传送出来,内存的运行也决定了计算机的稳定运行。 内存是由内存芯片、电路板、金手指等部分组成的。
外储存器是指除计算机内存及CPU缓存以外的储存器,此类储存器一般断电后仍然能保存数据。常见的外储存器有硬盘、软盘、光盘、U盘等。
存储器的种类很多,按其用途可分为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主存储器又称内存储器(简称内存),辅助存储器又称外存储器(简称外存)。外存通常是磁性介质或光盘,像硬盘,软盘,磁带,CD等,能长期保存信息,并且不依赖于电来保存信息,但是由机械部件带动,速度与CPU相比就显得慢的多。 外部存储器 软盘、硬盘、光盘、U盘都是外部存储器。 从冯.诺依曼的存储程序工作原理及计算机的组成来说,计算机分为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这里的存储器就是指内存,而硬盘属于输入/输出设备。 CPU运算所需要的程序代码和数据来自于内存,内存中的东西则来自于硬盘。所以硬盘并不直接与CPU打交道。 硬盘相对于内存来说就是外部存储器。 存储器是用来存储器数据的,内存有告诉缓存和内存,计算机内部存储,外存就是类似U盘的外部存储,内存储器 速度快 价格贵,容量小,断电 后内存内数据会丢失。 外存储器 单位价格低,容量大, 速度慢, 断电后数据不会丢失。
3.关于计算机网络的最简单定义是: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TANE96]。
最简单的计算机网络就是只有两台计算机和连接它们的一条链路,即两个节点和一条链路。因为没有第三台计算机,因此不存在交换的问题。
最庞大的计算机网络就是因特网。它由非常多的计算机网络通过许多路由器互联而成。因此因特网也称为“网络的网络”。
另外,从网络媒介的角度来看,计算机网络可以看做是由多台计算机通过特定的设备与软件连接起来的一种新的传播媒介。
⑵ 如何学计算机信息技术
首先,当前计算机的知识体系已经比较庞大了,初学者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学习计划。学习计算机技术除了要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力之外,对于学习场景也有一定的要求,比如是否有交流和实践的环境对于学习效率有非常直接的影响。
对于大部分初学者来说,学习计算机知识可以按照以下三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学习操作系统知识。学习计算机知识往往都会从操作系统开始学起,学习操作系统不仅能够了解计算机的资源管理方式和任务调度方式,同时也会了解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和基础的网络知识。
学习操作系统可以从Linux开始学起,一方面Linux操作系统的应用比较广泛,另一方面Linux操作系统是开源系统,未来可以通过阅读其源代码来深入了解操作系统的细节。
第二:学习编程知识。编程知识是计算机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编程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得到拓展,随着工业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未来更多的职场人都需要掌握一定的编程知识。
编程语言的应用与场景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学习一门全场景编程语言,比如Java、Python、C#等就是不错的选择。从当前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来看,初学者可以从Python语言开始学起。
第三:学习数据库知识。数据库知识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还是比较重要的,学习数据库可以从关系型数据库开始学起,然后再逐渐向NoSql数据库过渡。学习数据库的应用并不复杂,比如Sql语言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
最后,学习计算机知识一定要重视交流,尤其要多与计算机专家进行交流,交流的过程不仅能够解决一些学习上的困难,同时也会给自己的学习指明方向。
⑶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的图书目录
第1章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1.1 信息与信息技术
1.1.1 信息的概念
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人通过获得、识别自然界和社会的不同信息来区别不同事物,得以认识和改造世界。在一切通讯和控制系统中,信息是一种普遍联系的形式。1948年,数学家香农在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的论文中指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定性的东西”。美国数学家、控制论的奠基人诺伯特·维纳在他的《控制论——动物和机器中的通讯与控制问题》中认为,信息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控制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英国学者阿希贝认为,信息的本性在于事物本身具有变异度。
1.1.2 信息的特征
尽管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信息存在不同的定义,但是信息的一些基本性质还是得到了共识。 1.不完全性:
2.真伪性:
3.普遍性:只要有事物的地方,就必然的存在信息。信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中广泛存在。
4.客观性:信息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不随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如果人为地篡改信息,那么信息就会失去它的价值,甚至不能称之为“信息”了。
5.动态性:事务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信息也必然的随之运动发展,其内容,形式,容量都会随时间而改变。
6.时效性:由于信息的动态性,那么一个固定的信息的使用价值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衰减。时效性实际上是与信息的价值性联系在一起,如果信息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时效。
7.识别性:人类可以通过感觉器官和科学仪器等方式来获取,整理,认知信息。这是人类利用信息的前提。
8.传递性:信息是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在人-人,人-物,物-物等之间传递。
9.共享性:信息与物质、能量显著不同的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并不是“此消彼长”,同一信息可以在同一时间被多个主体共有,而且还能够无限的复制、传递。
10.载体依附性: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11.价值性:信息有价值。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但是,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可以满足人们对精神领域的需求,如学习材料、娱乐信息等;
(2)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如通过获取有效的供销信息提高产品流通效率等。
12.增值性:在加工与使用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统计以及其他方式的处理,可以获得更重要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从而更有效地服务于不同的对象或不同的领域。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人们发现。 1.稀缺性信息是稀缺的,特别是高质量的信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的稀缺性表现的越来越明显。
2.效用性信息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
3.价值成本的特殊性信息是如此的特殊,它既是一种商品,但是绝没有人愿意出同样的价钱购买第二份相同的信息。比如一个人用400人民币购买了一份天气预报,他绝不会在用400元再购买一份。
4.体验性大部份的信息都只能在使用之后才能对其进行评价
1.1.3 信息与数据
1.2 计算机内信息的表示与编码的基础知识
1.2.1 二进制
二进制是计算技术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数制。二进制数据是用0和1两个数码来表示的数。它的基数为2,进位规则是“逢二进一”,借位规则是“借一当二”,由18世纪德国数理哲学大师莱布尼兹发现。当前的计算机系统使用的基本上是二进制系统。
1.2.2 数在计算机内的表示方法
1.2.3 编码
用预先规定的方法将文字、数字或其他对象编成数码,或将信息、数据转换成规定的电脉冲信号。编码在电子计算机、电视、遥控和通讯等方面广泛使用。编码是信息从一种形式或格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解码,是编码的逆过程。
在计算机硬件中,编码(coding)是指用代码来表示各组数据资料,使其成为可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和分析的信息。代码是用来表示事物的记号,它可以用数字、字母、特殊的符号或它们之间的组合来表示
将数据转换为代码或编码字符,并能译为原数据形式。是计算机书写指令的过程,程序设计中的一部分。在地图自动制图中,按一定规则用数字与字母表示地图内容的过程,通过编码,使计算机能识别地图的各地理要素。
n位二进制数可以组合成2的n次方个不同的信息,给每个信息规定一个具体码组,这种过程也叫编码。
数字系统中常用的编码有两类,一类是二进制编码,另一类是二—十进制编码。
1.3 信息安全的基础知识
1.3.1 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
信息安全本身包括的范围很大。大到国家军事政治等机密安全,小到如防范商业企业机密泄露、防范青少年对不良信息的浏览、个人信息的泄露等。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体系是保证信息安全的关键,包括计算机安全操作系统、各种安全协议、安全机制(数字签名、信息认证、数据加密等),直至安全系统,其中任何一个安全漏洞便可以威胁全局安全。信息安全服务至少应该包括支持信息网络安全服务的基本理论,以及基于新一代信息网络体系结构的网络安全服务体系结构。
1.3.2 信息安全的基本内容
1.3.3 信息安全技术发展趋势
1.3.4 信息安全的技术体系结构
1.4 计算机病毒
1.4.1 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
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被称为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具有破坏性,复制性和传染性。
1.4.2 计算机网络病毒和黑客
1.4.3 常见几种病毒
1.4.4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第2章 计算机系统应用
2.1 计算机的发展概述
2.1.1 计算机分类
2.1.2 21世纪计算机发展趋势
2.1.3 计算机应用领域
2.2 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2.3 计算机硬件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2.3.1 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及其工作原理
2.3.2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
2.4 计算机软件系统
2.4.1 系统软件
2.4.2 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application software)是用户可以使用的各种程序设计语言,以及用各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的应用程序的集合,分为应用软件包和用户程序。应用软件包是利用计算机解决某类问题而设计的程序的集合,供多用户使用。计算机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应用软件是为满足用户不同领域、不同问题的应用需求而提供的那部分软件。 它可以拓宽计算机系统的应用领域,放大硬件的功能。
第3章 Windows XP系统应用
3.1 Windows XP的桌面
3.2 资源管理器系统
3.3 更改中文Windows的设置
3.3.1 设置系统的日期、时间、语言和区域设置
3.3.2 设置显示屏幕
3.3.3 辅助功能选项
3.3.4 设置电源使用方案
3.3.5 设置系统声音方案
3.3.6 设置打印机和其他硬件
3.4 注册表
3.4.1 注册表的定义
3.4.2 注册表操作
3.4.3 注册表工具
第4章 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3
4.1 认识Word 2003
4.1.1 启动Word 2003
4.1.2 Word 2003的窗口组成
4.1.3 输入文本
4.1.4 设置字体、字形、字号
4.1.5 添加图形
4.1.6 设置页面属性
4.2 文档的编辑
4.2.1 文本的选定
4.2.2 文字的编辑修改
4.2.3 撤销操作和重复操作
4.2.4.查找和替换文本
4.2.5 拼写和语法检查
4.2.6 插入符号与特殊字符
4.2.7 插入日期和时间
4.2.8 插入文件
4.3 段落格式和文档版式
4.3.1 设置段落格式
4.3.2 分页和分栏
4.3.3 设置边框和底纹
4.3.4 页眉和页脚
4.3.5 项目符号和编号
4.3.6 索引和目录
4.4 表格的创建与处理
4.4.1 表格制作的一般方法
4.4.2 编辑表格
4.4.3 选择表格中的文本
4.4.4 格式化表格
4.4.5 制作复杂表格
4.4.6 文字和表格的相互转换
4.4.7 表格中数据的计算
第5章 Wdrd2 003的高级应用
5.1 图文混排及艺术字的使用
5.1.1 插入剪贴画
5.1.2 插入图形文件
5.1.3 图片的处理
5.2 样式和模板
5.2.1 应用样式统一文档格式
5.2.2 利用模板提高创建文档的效率
5.3 域和宏的应用
5.3.1 使用域在文档中添加可变内容
5.3.2 使用宏加速文档编辑进程
5.4 邮件合并
5.5 超链接的建立和编辑
第6章 Excel 2003基本操作
6.1 认识中文Excel 2003
6.1.1 Excel 2003的主界面
6.1.2 Excel 2003的新功能
6.2 工作簿基本操作
6.2.1 新建工作簿
6.2.2 打开与关闭工作簿
6.2.3 保存工作簿
6.2.4 保护与隐藏工作簿
6.2.5 共享工作簿
6.3 工作表基本操作
6.3.1 建立工作表
6.3.2 工作表之间的切换与选定
6.3.3 处理工作簿中的工作表
6.3.4 保护和隐藏工作表
6.3.5 单元格以及行、列的操作
6.3.6 输入数据
6.3.7 使用批注
6.4 设置工作表格式
6.4.1 设置字符格式
6.4.2 设置数字格式
6.4.3 设置对齐方式
6.4.4 添加边框和底纹
6.4.5 自动套用格式
6.4.6 条件格式
6.4.7 设置页面
6.5 应用图表
6.5.1 常用图表类型
6.5.2 创建图表
6.5.3 图表的基本操作
6.5.4 格式化图表
6.5.5 为数据系列添加趋势线
6.5.6 添加误差线
6.6 使用模板
6.6.1 使用模板建立工作簿文件
6.6.2 建立模板
6.7 操作实例
6.7.1 操作实例一
6.7.2 操作实例二
第7章 Excel 2003数据处理
7.1 使用公式
7.1.1 公式的基本概念
7.1.2 输入公式
7.1.3 编辑公式
7.2 使用函数
7.2.1 函数的结构
7.2.2 函数的使用
7.2.3 常用函数及应用
7.2.4 使用数组
7.3 建立和使用数据清单
7.4 数据的排序与筛选
7.4.1 数据排序
7.4.2 数据筛选
7.5 分类汇总
7.5.1 创建分类汇总
7.5.2 创建嵌套分类汇总
7.5.3 删除分类汇总
7.6 合并计算
7.7 数据透视表
7.7.1 创建数据透视表
7.7.2 使用数据透视表
7.8 用假设方法求解问题
7.8.1 单变量求解
7.8.2 模拟运算表
7.8.3 方案摘要
7.9 设置数据有效性
7.9.1 显示出错提示信息
7.9.2 指定数据的有效范围
7.9.3 提供下拉列表
7.9.4 删除单元格的有效数据设置
7.10 Excel宏操作
7.10.1 录制宏
7.10.2 运行宏
第8章 PowerPoint 2003演示文稿制作
8.1 初识PowerPoint 2003
8.1.1 PowerPoint 2003启动
8.1.2 PowerPoint 2003工作界面
8.1.3 新建、打开、保存演示文稿
8.2 编辑演示文稿
8.2.1 演示文稿的制作
8.2.2 在大纲视图下创建演示文稿
8.2.3 PowerPoint 2003与其他应用软件共享信息
8.3 美化演示文稿外观
8.3.1 母版
8.3.2 应用配色方案
8.3.3 应用设计模板
8.3.4 更改背景
8.4 设置动画效果及放映方式
8.4.1 设置动画效果
8.4.2 设置幻灯片切换方式
8.4.3 排练计时
8.4.4 创建超级链接
8.4.5 设置放映方式
8.4.6 放映幻灯片
8.4.7 打印演示文稿
8.5 习题
第9章 FrontPage 2003网页制作
9.1 一个简单网页的制作
9.1.1 初识FrontPage2003
9.1.2 建立一个简单的网页
9.2 编辑网页
9.2.1 视图
9.2.2 网站的创建
9.2.3 网页的基本操作
9.2.4 文本的输入与格式化
9.2.5 对象的插入
9.3 使用图形
9.3.1 插入图片
9.3.2 设置图片属性
9.3.3 编辑图片
9.4.超链接
9.4.1 创建超链接
9.4.2 编辑超链接
9.4.3 创建和使用书签
9.5 使用表格
9.5.1 表格的基本操作
9.5.2 表格的属性设置
9.5.3 编辑表格
9.5.4 布局表格
9.6 组件的使用
9.6.1 Web组件的使用
9.6.2 DHTML效果的设置
9.6.3 在网页中插入多媒体文件
9.6.4 网页的过渡效果
9.6.5 AetiveX控件和Java小程序
9.7 使用框架
9.7.1 框架网页的基本操作
9.7.2 编辑框架网页
9.7.3 设置框架网页属性
9.7.4 框架网页中的超链接
9.8 网站的发布与管理
9.8.1 发布网站
9.8.2 网站的更新与管理
第10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10.1 计算机网络分类
10.2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与工作模式
10.3 网卡
10.4 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10.5 集线器
10.6 路由器
10.7 路由器配置
第11章 Internet基础知识
11.1 Internet的产生、发展
11.2 Internet的基本概念
11.3 如何与Internet连接
11.4 漫游万维网WWW
11.5 电子邮件
11.6 网络信息下载
11.7 网络论坛
参考文献
⑷ 计算机信息技术主要学什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能系统的、较好的掌握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与应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开发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专业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掌握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特别是网络、数据库和多媒体技术以及计算机硬件、软件设计的基本技能,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
主要课程:信息技术导论、程序设计、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数据结构、汇编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网络技术、数据库原理、网络编程、编译原理、软件工程、网络安全、教学软件制作、三维动画创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