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的故事
❶ 亚马逊AWS一年降价12次,它是如何“断人财路”的
云计算,一直都是数字化时代高端技术的代名词,“尖端技术、价格昂贵”是其身上难解的标签。
然而,在研究疫情催化下的云计算产业发展时,我们发现:高端大气如云计算,也如电商百亿补贴大战一样,早已打了多年的“价格战”。
这其中,降价“最积极”的就是云计算行业的老大——亚马逊AWS。截止2020年5月,亚马逊AWS一共降价82次,并且预计未来会继续降价。
拆解云计算收入的影响因子可知:云计算收入=付费用户数*ARPU。
按照此前的降价“买量逻辑”分析,阿里云的营收之所以能正向快速增长,在于付费用户的增长幅度大于ARPU的跌幅。
但从财报数据来看,2016Q4-2018Q1,阿里云的付费用户数,以及季度ARPU值是同步上涨的。
降价不仅没有导致单客平均收入降低,反而还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关键或许就在于增值配套产品或服务的创收,例如网络虚拟化和数据库服务。
据阿里云2020Q3财报:各种规模和行业的客户继续享受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截至2020年9月30日,A股上市公司中约60%是阿里云的客户,而2020年9月其平均支出同比增长了45%。”
不过,说到底,这还是熟悉的“配方”,毕竟通过低价吸引用户,再通过其它产品实现增值,仍然是ToC的互联网打法。
然而这毕竟是个有技术门槛的领域,比起复制以往的成功经验,投资者更感兴趣的是互联网巨头们在云服务市场能讲出怎样的多元故事。
价格战喧嚣过后,云计算领域会形成新的格局。对参与其中的巨头来说,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谁能比别人便宜20%,也不是谁储存数据的能力更好,而是谁的业务结合自身的综合优势后,更能满足用户需求。
如亚马逊云、阿里云如何借力集团的电商优势,腾讯云怎样才能实现通过微信帮助B端企业连接C端,谷歌的搜索业务和云服务怎么连接起来。
可以看到,云计算的发展方向越来越清晰,一场企业基因与云计算结合的行业之战或将开启。
❷ 阿里云做云计算那么艰难,为什么后面其他公司很轻松就拥有了云计算
因为阿里云和其他云有本质不同,但都是现实选择。阿里云,阿里巴巴集团旗下云计算品牌,全球领先的云计算技术和服务提供商。创立于2009年,在杭州、北京、硅谷等地设有研发中心和运营机构。2010年,阿里云对外开放其在云计算领域的技术服务能力。用户通过阿里云,用互联网的方式即可远程获取海量计算、存储资源和大数据处理能力。截至2014年6月,阿里云服务的客户数超过140万,遍布互联网、移动APP、音视频、游戏、电商等各个领域。根据IDC调研报告,阿里云是国内最大的公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基于新一代的云平台远程部署系统业务,已经成为互联网公司和开发者的首选。2013年以来,对风险最为敏感的金融机构也纷纷开始上云。阿里云专门搭建了面向银行、保险公司、券商的金融云。随着云计算的安全性、稳定性不断地被实践证明,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央企、大型民营企业纷纷开始拥抱云计算和大数据。2014年12月,12306网站75%的余票查询系统迁移至阿里云计算平台,以分担春运流量洪峰带来的压力。
两种云都是现实选择。两种云的现实选择。阿里是要站在技术制高点,华为、腾讯看到云计算的变现潜力,才纷纷入局。说实话,OpenStack不太适应公有云,有版本混乱、功能不全、兼容协调不足等问题,但是从技术角度实现商业化、建设生态、满足需求,是最快捷、最直接的选择。从零起步,华为、腾讯时间耗不起、市场等不起,OpenStack很难用,但就像一个二手车,改造一下先开起来,服务自己的战略。拿来主义有硬伤。基于OpenStack的云,缺乏核心技术支撑,难扩展、版本多、分支杂、稳定差、故障多,跨厂商迁移升级比较困难,软件模块出自多家,缺乏统一规划和一致性,很多项目都成了“烂尾”。思科和 HP也抛弃OpenStack,退出公有云或者自主研发。而华为云、腾讯云还是基于OpenStack建设公有云,未来挑战和机遇都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