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义信息技术
⑴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研究方案
一、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教材文本是生硬的,文字是冰冷的,是需要我们在使用中加工的。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等。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该照本宣科地依赖教材,应借助信息技术整合教材,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调动感官,看得见、听得到、感觉得到,以便体现其中的人文性。如在新标准教材中八年级上册中Mole 11 Way of life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搜索与英国生活方式相关的文字与图片,可从就餐、工作、日常交际等具有广泛性话题方面搜索。通过让学生用英语谈论这些图片,深化学生印象,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国本土生活习俗与文化,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包容心,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节日,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搜索外国人庆祝节日的方式、氛围,对比国内节假日的庆祝方式、氛围,向学生传递外国文化意识,让学生们充分感受跨文化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依附于发散思维、抽象思维、语言表达,需要在学习中逐渐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带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观看Romeo and Juliet,让学生根据剧情自己创设情景,续演不同版本,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发散思维以及抽象思维。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挖掘教材中具有的创新思维内容以及创造性知识更重要。例如,话题科普知识与现代技术中的发明与技术中涉及到Mole 4 Great Inventions, 通过播放人类文明中伟大的发明创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可设计话题 Great Inventions In the Future ,利用信息技术搜索现代高科技发明,如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服务、太空旅游等。让学生观看后,用英语尝试畅谈自己的再造物或者创造物,也可以用图画呈现,或让他人描述,直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提供多种多样化的原型,课堂时间有限,教师的知识范围也是有限的,为了不束缚学生的发展,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后通过网络寻找更多的有关当堂课所学的感兴趣的知识,在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良好人格的培养
良好人格包括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性教学原则中提出教学一定要有教育性,否则教育的目的是失败的。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利用信息技术,为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及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供原型。例如,九下Mole1,通过观看视频让座情节,以及怎样礼貌与人交流,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活动课时,观看The Lion King,通过模仿配音,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习惯的品质,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英语教材中每篇课文都包含情感态度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系列手段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以及正确表达情感态度,这些都需要语言表达。语言的正确表达,包括语音、语调的正确性,这些都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为了达到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应该在英语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播放录音、视频,让学生模仿的同时感同身受,用此时此刻的环境影响塑造学生的人格。
⑵ 如何利用教育信息化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 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水平。
1、具有现代化教学观念的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过去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强调利用好两个工具,即字典和图书馆。今后要增加一个工具,更应该强调通过互联网学习。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注重利用新技术开发课程课件,一本教案用多年的教师肯定要被信息社会淘汰。
信息技术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现代化的生存环境,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存的观点看待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把课堂的教与学看作是教师和学生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每一个个体的生命活动,让师生在互动、交融、接纳、创造中提高各自生命存在的质量;并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教与学的方式和评价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育质量。
信息技术在我校一直强调“应用为主”。在网络设备的运用上,我们从“应用为王”的提出,到信息技术从盲目应用走向科学应用,再到务实推进教育信息化,体现了对务实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探索。目前教育信息化在我校正处于新的重要发展阶段,需要我们不断适应新形势、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再攀新高峰。建校以来,在推广信息技术工作中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转变观念,大力弘扬生命环境观,加强教师观念的更新,并积极赋予行动。
2、就学生而言,教育信息化肯定不能等同于简单的互联网的概念,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信息网络及技术,变成自觉学习、自我发现、自主探索的工具。这里就有一个观念问题,不能仅认为只有进入课堂才是学习,只有教师讲的才是知识,要全面、正确地理解教育信息化。
具有现代化学习观念的学生,应从传统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处理知识、运用知识,要有能力利用信息网络进行对知识的探索,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学生应有一个从学习互联网知识到通过互联网学习的过程。此外,对获取和使用信息的习惯和意识也要转变,在互联网上,一个人面对的是海量信息,每月付10元钱都觉得亏,而使用电话一对一的信息交流,每月花上百元都不觉得贵,主要是习惯和意识问题。
二、加强课程的整合力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创建信息化学习平台,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是重要的环节。我们提倡在实践中学习,在交流中共享,在合作中发展,而做到这些,要突破时空限制,惟有借助网络优势。对此,可以充分利用“三网合一”设施,以课程与教育技术整合课题作为教研内容进行实践探索;通过学校的网络平台,促使新理念、新教学和新技术的有机结合,鼓励教学能手、教学骨干和信息技术爱好者的互助合作;每个学期定期开展青年教师赛讲,借助虚实相谐,提升信息技术的使用层次和专业水准。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促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改进学习、发展思维、开展研究,在信息化环境中提升分析、综合、比较、鉴别、创新和实践能力。让学生随时能在信息化学习平台上获得资源、工具、方法和指导,建构认知、发展个性,促进形成学生自主探究、生动活泼的教与学的氛围。在语文课上,积极引导与帮助学生充分运用网络这一最大的动态资源库,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将信息资源与学习课题相结合,在自主的、有选择的学习中形成有创意的、个性化的学习成果。在数学与科学方面,充分应用网络资源及数字化互动软件,充分展示科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通过运用各类可视化、交互式的教学软件以及借助信息技术在数据统计、分析、再现等方面的强大支持,突出量化分析的研究效能,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探究科学世界的有力工具。
三、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育信息化首先要以计算机的普及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为重点,着力于培养教师和学生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把师资培训作为重点,放在重要位置。同时要注意纠正重硬件、轻软件和轻人才培养的倾向。
师资队伍培训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的重中之重,是否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目前教师使用PPT的比例最高,而且大多以替代板书为目的,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真正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在线教学和使用BBS讨论的则甚之又少,其原因是大多数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及网络教学设备使用不熟练,甚至有的根本不会用。因此,我校首先对学校教师、技术与管理及行政人员的不同层次的全员培训,注重提高教师使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水平,培养教师使用阳泉教育网资源及山西基础教育网等网络资源,及自己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及网上操作能力。在校园网建设中形成一支能使校园网充分发挥使用效益的队伍,保证校园网建成后,就能投入使用。
四、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创新与发展,提高信息技术的质量和层次。
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在新课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学校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我们配合新课程的实施,加强对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介入教学过程后,教与学效果测评的研究,信息化环境中学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测评的研究,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测评的研究。充分发挥网络和计算机在数据采集存取、数据智能化分析和处理等方面的优势,开发各种有效工具,逐步形成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新颖与科学的教学测量和评价体系。我们还通过青年教师《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赛讲,从中查找不足,研究对策,同时制作了一批容量大、质量高、有特色的视频课例及课件,构建学校资源库,供各学校各网点实时共享。加强了学生信息技术的常规训练,抓好信息素养的培养,把电脑作品制作作为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途径,落实具体的时间、场所和辅导人员,切实提高学生电脑作品设计与制作的质量和层次。
总之,经过我们对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有关学习、探索,我校教师对多媒体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及信息化环境下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使课堂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无论教师、学生均呈现了可喜的变化。今后我们坚定不移的将教育信息化进行下去,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⑶ 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怎么样
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作为面向全国招生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国家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院校,重庆市示范性软件学院、重庆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重庆市笔记本电脑人才培养基地、重庆市专科自考主考院校、重庆市高职单独招生院校,经过20多年跨越式发展,已积淀较为雄厚的办学实力,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国家输送两万余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条件优良。学校位于重庆第二大城市万州,紧邻的金龙、天成两个校区均在举世闻名的高峡平湖之滨,其中学校总部金龙校区绿树成荫,山水相映,亭台生辉,风景如画,校园优雅灵动,是一所典型的花园式大学;办学设施齐备,办学条件优良,是莘莘学子理想的求学之地。 面向信息产业,专业特色鲜明。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现设有软件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经贸学院、表演艺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等5个二级学院,开设有软件外包服务、移动通信技术、金融保险、会计与统计核算、装潢艺术设计、音乐舞蹈表演等27个专业,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专业为主体、以艺术类专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一体两翼”专业构架。其中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10个专业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专业,软件技术为重庆市特色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和商务英语为市级教改试点专业。 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卓越人才。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面向用人单位的定制式培养,大力实施“卓越人才培养工程”,举办了总裁助理班、卓越软件外包工程师班、中天国际班、富士康班、志合通信班、南京移库班、新媒体技术班等企业定制培养班,全面推行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坚持学历+技能的“双证书”制度,促进教学做一体化,努力培养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坚持开放办学,海纳优质资源。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坚持放眼世界、走出国门,海纳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先后与加拿大温士顿学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菲律宾雅典耀大学、日本东洋美术学校、日本高职高专联合会、电子科技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多所国内外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教师进修、联合办学等合作关系;引进印度NIIT、美国苹果动漫、IBM等多家国外权威职业培训认证;坚持以IT产业高峰论坛等平台构建与国内外企业的交流合作,举办儒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与国内千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人才供用关系,历届就业率达95℅以上。 弘扬儒家文化,构建大学精神。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倡导敬天爱人和忠孝仁义,恪守“忠诚、专业、团队、责任、荣誉、国家”之校训,以此构建学校精神灵魂,引领师生价值理性。坚持立德树人、德能双修、全面发展,努力融合儒家文化、时代文化、企业文化和世界文化,着力培养学生“阳光、健康、自信、自律”的精神特质,使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优秀职业人。学校于2006年一举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并获良好等次,先后荣获重庆市党建示范单位、重庆市学生教育管理先进单位等称号。近三年,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荣获国家一、二等奖6项,市级一、二等奖38项,开创了重庆高职院校数学建模竞赛获国家一等奖之先河;女篮荣获全市专科组比赛“六连冠”;身残志坚的青年教师易巍荣获2007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称号,新疆籍学生刘开谨勇救落水少年被追授为“全国舍已救人优秀大学生”、“全国优秀共青团员”、“重庆市见义勇为优秀大学生”。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可能并不准确,仅供参考,请以正式公布的相关文字和数据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