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血流量的指标分类

通常以平均线速度来表示,以/s(毫米/秒)为单位。指某一质粒(如红细胞)在血管中沿着直线流过的平均速度,不管心缩或心舒时流速的差异如何。血流平均线速度(V)与血流量(Q)成正比,而与血管横断面的总面积(A)成反比:
当血液由主动脉经中等动脉、小动脉而至毛细血管,再经小静脉而由腔静脉回心时,主动脉的口径虽大,但只有一根;毛细血管的口径虽小,但有无数根,故就毛细血管横断面的总面积而言,则比主动脉的横断面面积约大220~440倍。主动脉血流的平均线速度,约为220mm/s,依上列公式计算,则毛细血管血流的平均线速度,应介于220/440至220/220,即0.5~1.0mm/s之间,与实际测量的结果基本相符。腔静脉有两根,其横断面总面积比主动脉要大一倍多,故腔静脉血流线速度平均不及主动脉的一半。
动脉血流速度随着心缩和心舒而波动,心室收缩时血流加快,舒张时血流变慢。例如,马的颈动脉血流速度,心缩时约为520mm/s,心舒时约为150mm/s,差异很大。这种波动幅度在小动脉管即逐渐变小,到了毛细血管,流速的波动即不明显,静脉的血流则始终表现均匀。在接近心脏的腔静脉血流,由于受到房内压变动的影响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但波动的幅度很小。 综合上述血压和阻力两个条件,血流量的变动规律便可以下式来表示:
这里阻力也称外周阻力。阻力的数值如用物理学的单位来表示,则是 dyn·s/cm(达因·秒/厘米)。为了避免计算的麻烦,生理学常用动脉压的mmHg数(毫米汞柱数)与血流量的ml/s(毫升/秒)数的比值来表示。如平均动脉压为90mmHg,平均血流量为90ml/s,则其外周阻力为90mmHg/90ml/s=1个阻力“单位”。正常人体总的外周阻力约变动于0.45~1.05阻力单位之间。
器官血流量 上述公式既可适用于整个体循环或肺循环的血流量,也可适用于体循环的各个器官的血流量。若应用于器官血流量的推算,则Q 就指某一器官的血流量,P 指进入该器官的平均动脉血压,R 则指该器官内的微小血管的阻力。
附表为一个正常人(以体重70千克计)在静息时和各种不同强度运动时(已持续运动10分钟)体循环各主要器官的血流量。运动强度可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每分钟的氧耗量来表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机体静息时,肝、肾的血流量较多,肌肉的血流量较少;随着运动的加强,前者明显减少,后者则急剧增加;脑循环的血流量保持恒定,冠状循环有明显增加;皮肤血流量也相应增加,但在最强运动时反而减少。心输出量是各器官血流量的总和,随着运动加强而相应增加。由此可见,体循环各器官血流量在不同强度运动时,有增有减,这些变化是由于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的调节作用造成的(见血压)。 器官血流量同血压一样,受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的调节。此外,某些器官血流量还受其内在机制的调节,这在肾脏表现得特别明显。当动脉压处于80~180mmHg之间时,肾血流量保持恒定,当低于80mmHg时血流量减少,高于180mmHg时则血流量增加。在一定血压范围内血流量能够恒定,有赖于器官的自身调节。即使在完全切除神经支配或移植的肾脏,甚至在人工灌流的离体肾脏,都可见到这种情况。说明这时肾血流量的恒定,并非来自外来神经或全身性体液因素的调节,而是由于该器官内部机制的作用。这自身调节主要是来自肾皮质小动脉管平滑肌的紧张性收缩,即当动脉压升高时,血管壁受到较大的牵张刺激,于是平滑肌紧张性收缩加强,从而使管径缩小,血流阻力增加,血流量相应减少;反之,动脉压下降时,小动脉管平滑肌松弛,阻力减少,血流量增加。这称为血流量自身调节的肌源学说。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如局部的舒血管物质和血管外的组织间液压力等,也参预起着一定的作用。

『贰』 做脑血流图是检查什么有什么作用,怎么看才看得懂

主要用于检查脑血管的血流供应状况、弹性、紧张度、外周阻力及其调节功能等。凡影响血管功能的疾病均可进行血流图检查。主要用于血管神经性头痛、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颈椎病、偏头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眩晕的鉴别诊断、血管扩张与痉挛的鉴别诊断、药物疗效观察、病情预后判断等。

脑血流图能够较客观地反映脑血管的紧张度、血管的弹性和博动性供血量的变化,对判断功能性脑血管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主峰角再下降不久,又有一个重搏波形成第二峰,然后逐渐下降。正常脑血流图的上升支所占的时间短,中间无转折,第一峰和第二峰都较明显,峰谷较深,表示血管弹性良好。脑部占位病变脑血管瘤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血管性头痛以及其他影响血液回流功能的各种疾患及疗效观察等。

(2)血流量检测扩展阅读

脑血流图仪工作原理

1. 物理学原理 人体各组织结构导电性不同,各种体液包括血液的导电性最好。在头颅两个部位之间施加微弱的高频电流,根据欧姆定律和容积导电的原理,观察两个检测电极之间电流或电压变化,可以了解该检测部位电场范围内血液流体动力学的瞬时情况,即脑血流图是心动周期引起脑血管容积变化所致的电阻变化与时间的函数曲线。

2. 生理学原理 当心脏收缩时,组织中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导电率增高,位阻减小;当心脏舒张时, 组织中血管收缩,导电率降低,阻抗增大,若向组织中通以适当频率的交流电,则可从组织中检测出随血流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组织导电率或阻抗的变化,并描记出图形,就可以观察到血流变化的情况,进而判断脑血管的功能状态。

由血液流体动力学原理可知,脑血流图与心脏活动(流入量)密切相关,反映血管紧张度与弹性的变化,受外周阻力(中、小动脉及微动脉口径)和血液黏度(流体性质)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脑血流图仪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脑血流图

『叁』 肾功能检测的肾血流量测定

 对氨马尿酸盐(PAH)清除率可反映肾血流量,但因操作繁杂,目前多不采用。而同位素肾图因能比较敏感地反映肾血流量,现已逐渐被列为肾功能的常规检查。

『肆』 怎样测心脏血流量

心血管系统中每单位时间(如每分钟)的流过血量。在整体内,体循环各器官血流量之和等于左心室的输出量;而肺循环的血流量则等于右心室的输出量。血流量的变动是同血压和血流阻力的变动密切联系着的。
血流量与血压和血流阻力的关系 无论体循环或肺循环,这三者的关系是一样的,由于体循环的血液(除肺外)供应全身所有器官,因而血流量的变动远比肺循环为复杂。
体循环的平均血流量 (Q)首先决定于主动脉血压与腔静脉回心处血压之差(PA-PV),如果血流阻力保持恒定,则动静脉两端的血压差越大,则血管系统的平均血流量越多。其所以需要加“平均”一词,乃是因为即使在1分钟之内,无论血压或血流量都是经常有所变动,人们实际测得的只是平均的数值。在一般安静情况下,腔静脉入心处的血压基本上接近于零。因此,Q ∝(PA-PV)可以简化为Q ∝PA或P。P 即指平均主动脉血压值。
其次,血流量还决定于血流前进的阻力。阻力主要来自小动脉和微动脉,特别是后者。当血流通过这些微小动脉时,由于需要克服很大阻力,以致动脉血压显著下降。此外,血流阻力还来自血液本身的粘滞性,包括血细胞和血浆蛋白的浓度。再者,血流阻力还同血管长度有关,血管越长阻力越大。物理学上的泊肃叶氏定律综合上述诸因素,而提出阻力(R)形成的公式为:
R=8ηl/πr式中 l为管长,η为血液粘滞系数,r为血管半径。在生理情况下,管长和粘滞性比较恒定,因此,上式可简化为:

『伍』 检测带砭石以后的血流量应该用什么仪器

微循环测试仪,可以检测人体甲襞微循环血流状态。也可借助此仪器判断砭石的真假。佩戴或使用正品砭石后,人体血流状态会有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