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大学老师教编程上课都不敲代码

并不是所有老师上课都不会敲代码的。有的老师可以做到上课边敲边讲,也有老师是准备好代码上课讲解一下就完了。

上课敲代码,首先对教师的编程能力有一定要求。由于更注重理论教学等原因,有些老师可能不具备现场编程的能力,或者说不敢于在学生面前编程,害怕出错。

同时,上课敲代码对学生的编程能力和思维能力要求也很高。由于代码的编写不可能是顺序的或线性的,而是完全按照编程者的思维进行的,这就要求学生时刻跟上老师的思路,明白每一步为什么要这样写,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具备这种能力,这就导致有些同学的课堂效率很低。而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想法,课堂上不可能将每个人的想法法一一进行验证,又会使部分同学不能满足于课堂教学的内容,当然这可以通过学生自己课后的努力来弥补。

其次是用于教学的计算机上不一定有相应的编程环境,大学一门课可能在几个不同的教室,为每台计算机都安装相应语言的开发环境本身很麻烦,又浪费时间。不见得老师都有这样的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

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缺点是,上课敲代码的时间成本很高,同样一段代码,如果光是讲解需要5分钟,那么边敲边讲再加上运行调试等可能需要10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如果课时安排不能满足这种要求,相信大多数老师不会采取这种讲课方式。

当然,这种方式也有优点。从我的认知水平出发,一般是较为年轻的老师愿意尝试这种教学方式,他们更容易创新教学模式,更能拉进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上课过程中老师也可能会突然想到某个好点子,然后引发同学们对此进行思考,并编程验证,这样一是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二是能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这点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很重要。

无论老师用何种方式进行课程教学,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充分掌握。至于上课是否需要敲代码,本身没有明确的规定,老师的教学方法一定是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摸索出来且适合自己的。作为学生,我们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上充分配合老师,认真听讲,课后多做编程练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编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才是老师们所期待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