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集收录了晚唐至五代
Ⅰ 中国古诗词-《花间集》
晚唐五代词选集。10卷,选录唐末五代词500首。编者赵崇祚,字弘基。生平事迹不详。据欧阳炯《花间集序》,此集当成书于后蜀广政三年(940),其时赵崇祚为卫尉少卿。在1900年敦煌石室藏《云谣集杂曲子》发现之前,《花间集》被认为是最早的词选集。
五代十国时,前蜀王氏、后蜀孟氏割据蜀中,60年间,沉湎于歌舞伎乐,曲子词也因之盛行。《花间集》即为供歌伎伶人演唱的曲子词选本。词作者18人,其中温庭筠、皇甫松为晚唐曲子词作家,列于卷首,表示西蜀词派的源流所自。和凝是北汉宰相,以制曲著名,当时称为“曲子相公”,其词和温庭筠风格相近。张泌或疑为南唐词人,此外,从韦庄到李□14人,都是蜀中文人,为王氏或孟氏的文学侍从之臣。温词□艳华美,韦词疏淡明秀,代表了《花间集》中的两种风格。其他词人的词作,则多蹈温、韦余风。它们的内容,不外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多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但也有一部分作品,如鹿虔□的《临江仙》抒写“暗伤亡国”之情,欧阳炯的《南乡子》歌咏南方风土人情,较有现实意义。宋人论及《花间集》,都赞扬其文字富艳精工,几乎没有人称许其思想内容。到了清代,常州词派的创始人张惠言却以“比兴”、“讽谕”的观点释温庭筠、韦庄词,认为它们表现了“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词选序》),恐未免流于穿凿附会。
《花间集》古本,今传者有南宋三刻:其一为绍兴十八年(1148)晁谦之校刻本。明陆元大本即依此本翻刻,清末吴昌绶双照楼刻本、邵武徐氏刻本则均据陆本。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曾据北京图书馆所藏晁刻本原本影印。其二为淳熙末年鄂州刻本。此本无刊刻者序跋题识, 因每页皆用淳熙十一、十二年鄂州公文纸背印刷,故定为淳熙末年鄂州刻本,旧藏聊城杨氏海源阁。清光绪十九年(1893),王鹏运《四印斋丛书》本即据海源阁藏本 影写翻刻。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也依此本排印。其三为开禧刻本。有开禧元年陆游二跋。陈振孙《直斋书 录解题》曾引及陆游跋语,可知其著录者即此本。明初 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集》本似也据此本,但已合10卷为2卷。明末汲古阁《词苑英华》本也用此本。至于宋刻原本,未见近代藏书家著录,不知其存佚。此外,明清刻本尚多,如闵刻套印的汤显祖评点本,《四部丛刊》 影印的玄览斋巾箱本,皆非善本。另有李心若《花间集评注》,1936年开明书店版;华连圃《花间集注》,1938年商务印书馆增订四版;李一氓《花间集校》,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
Ⅱ 中华诗词之美花间集共收录了多少位词人的作品
《花间集》收录了从晚唐到五代间的18位词人的500首词。
Ⅲ 《花间集》的作者是谁共选录五代词多少首
《花间集》晚唐五代词选集,五代后蜀赵崇祚编,共10卷,选录唐末五代词500首。赵崇祚,字弘基,生平事迹不详。据欧阳炯《花间集序》,此集当成书于后蜀广政3年(940年)。在1900年敦煌石室藏《云谣集杂曲子》发现以前,被认为是最早的词选集。
Ⅳ 《花间集》中有没有收录南唐的诗词
《花间集》中没有收录南唐的诗词。
《花间集》由后蜀人赵崇祚编辑。该书收录了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到后晋高祖天福五年(公元940年)间温庭筠、韦庄等18位花间词派诗人的经典作品,共500首。
18位词人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三位与蜀无涉外,其余15位皆活跃于五代十国的后蜀。或生于蜀中,或宦旅蜀中,他们是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顾敻、牛希济、欧阳炯、孙光宪、魏承班、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李珣。
南唐诗坛的宗白诗风集中体现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宗白诗坛概貌。应酬赠答、次韵唱和便成了诗歌的主旋律。
而《花间集》的主题基调是描写男女之间的恋情,此类作品占绝大多数,呈现出婉约绵缠、妩丽香艳的主要风格特征。两者表达的主题不同,因此并没有收录南唐的诗词。
(4)花间集收录了晚唐至五代扩展阅读:
《花间集》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中国早期词史上文人词创作的主体取向、审美情趣、体貌风格和艺术成就,真实地体现了早期词由民间状态向文人创作转换、发展过程的全貌。
花间词规范了“词”的文学体裁和美学特征,最终确立了“词”的文学地位,并对宋元明清词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花间集》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共同点:体裁上都以起源于民间的“小调”为抒写形式;内容多描写男女相恋,悲欢离恨,离愁别绪;创作风格偏于阴柔之美,有文小、质轻、径狭、境隐等特征。
在1900年敦煌石室藏《云谣集》发现之前﹐《花间集》被认为是最早的词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