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通讯在英国
❶ 伦敦历史最悠久的通讯社是
通讯社
编辑
通讯社,是从国外引进的概念。在英文里,通讯社叫“news agency”或“news service”。众所周知,agency在英文里有“代理机构”的意思,service则是服务的意思。根据这两个词来理解,可以将通讯社简单定义为新闻服务机构,即向其他新闻媒介提供新闻服务的机构。至于比较正规的定义,有各种不同的表述。
中文名
通讯社
外文名
news service
等 级
世界级通讯社
性 质
消息工厂
目录
1 基本介绍
▪ 定义
▪ 性质
▪ 工具书
2 等级
▪ 世界级通讯社
▪ 国家级通讯社
3 发展
▪ 简介
▪ 起步时期
▪ 联环同盟时期
▪ 形成时期
4 发展趋势
5 四大社
▪ 哈瓦斯社
▪ 沃尔夫社
▪ 路透社
▪ 美国联合社
6 各社简介
▪ 路透社
▪ 美联社
▪ 法新社
▪ 塔斯社
▪ 新华社
▪ 合众社
7 华文通讯社列表
8 世界主要通讯社
基本介绍
编辑
定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53年出版的专门研究和介绍各国通讯社的著作《通讯社:它们的结构和运转》中指出:“通讯社是一种企业,它的主要目标是搜集新闻和新闻材料,它的唯一宗旨是表达意见或提供事实,发给一些新闻企业,并且在特殊情况下也发给私人,以便在收费和符合商业法律和规定的情况下,向它们提供一种尽可能完全和公正的新闻服务。”
《美国大网络全书》(1982):“通讯社是在它的大多数大众媒介订户、用户或成员力所能及的地理范围外和超乎各自的财力物力限度外收集信息的组织。通讯社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直接向公众提供新闻。”
《中国大网络全书》(新闻出版卷,1989):“以采集和发布新闻为主要职能,以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为主要对象的新闻机构。”
新华出版社《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1996):“是从事采集、加工和提供新闻信息,为其他新闻媒体和各类用户服务的新闻机构。”
浙江教育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网络全书》(文化.艺术):通讯社是专门搜集和供应新闻稿件、图片和资料的新闻发布机构,又称为“新闻总汇”,是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主要新闻来源之一。
性质
近代通讯社有别于报刊及其他新闻媒介的根本特点,在于它实际是一个大规模的消息批发商,或者说是消息工厂。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物,它为各种新闻发布机构,提供新闻采访、新闻写作诸方面的服务。
工具书
世界上最权威的工具书之一——《不列颠网络全书》(2005):“在一国或世界各地采集、撰写和播发新闻,供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政府机构和其他用户采用的组织。”(organization that gathers, writes, and distributes news from around a nation or the world to newspapers, periodicals, radio and television broadcasters,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other users.----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05.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Premium Service. 28 Nov. 2005.)
从以上中外不同机构在不同时期下的定义可以看出,通讯社的核心业务是提供新闻信息服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服务对象已经从原来的媒体用户扩展到了非媒体用户。
通讯社一般分为国际通讯社和国内通讯社,也有的在一家通讯社内分国际部和国内部。
世界上最早的通讯社是1835年在巴黎创办的哈瓦斯通讯社,当时曾用信鸽传递信息。1837年有线电报试验成功后,英国路透社于1872年开始在上海发电讯稿。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个通讯社是1904年在广州创办的“中兴通讯社”。
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通讯社是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1937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将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为新华通讯社。
中国大陆现有两家通讯社:新华通讯社和中国新闻社。新华通讯社(新华社)是面向全世界的通讯社。中国新闻社是面向海外华人、港澳同胞的通讯社。台湾的中央通讯社是位于台湾地区的一家通讯社。
等级
编辑
世界级通讯社
由一个国家或集团成立,营业范围遍及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有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的通讯网,人才济济,设备精良,财力雄厚,工作效率高。
每天发稿量达数十万乃至百万字之多。它们提供的消息,往往可以左右世界舆论。
这类通讯社数量不多,其著名的有:路透社、美联社、塔斯社、合众国际社、哈瓦斯社。
国家级通讯社
由某个国家建立,主要在本国范围内营业的通讯社,它以收集和发布本国新闻为主,主要服务对象是国内各新闻机构,同时抄手世界性通讯社和其他新闻机构发布的消息,经加工后转发国内新闻机构。
国家级通讯社向国外新闻机构发稿的内容多限于本国新闻,它一般不向国外新闻机构发布国际新闻。
同世界性通讯社相比,国家级通讯社规模小,设备落后,财力薄弱,对世界舆论的影响较小。
发展
编辑
简介
在世界新闻发展史上,通讯社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此前,几乎所有新闻媒介,报纸、杂志等,在传播内容上,都是自给自足。生活范围的扩张,世界市场的形成,及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仅凭报社内的力量远不能满足全面报道世界变化的要求。
于是经济领域的专业分工,扩展到了新闻界,一种专为报刊媒介提供稿件服务的通讯社诞生了。这种新式新闻企业最初出现于经济发达的欧洲,继而出现于整个世界,从而把世界新闻事业推进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
起步时期
一、通讯社的性质
近代通讯社,是一个大规模的消息批发商,或说是消息工厂。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化分工协作产物,它为各种新闻发布机构,提供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方面的服务。
通讯社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在于其以充足的人力物力及专业服务,延伸了报刊等新闻媒介的新闻搜集手段,扩张了人们的视听范围,从而在更大的程度上满足了人类的知闻需要。
通讯社并不直接与广大的新闻受众发生联系。它与受众的关系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杂志来维系的,这是一种间接的关系。决定通讯社兴废的,在直观的意义上,是报刊等新闻媒介本身。
通讯社的出现及其发展,对其他新闻媒介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它打破了新闻媒介丰富多彩的个性结构,使得它所服务范围内的所有媒介的传播内容实现了标准化,一体化,以至使它成了“一种标准化了的新闻的公分母。” 通讯社的出现,加强了近代各种新闻媒介的共同特征。
二、通讯社出现的历史前提
通讯社的出现,是近代工业革命、近代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首先是工业革命的进展,促成了欧美经济、金融、贸易的国际化,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密切了各大洲、地区与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彼此了解对方的新情况、新变动,已成了现实生活的重大需要。
而此时,近代报业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离满足人们的这一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最明显的,莫过于报道内容多囿于本国的范围。它国、它洲的新闻虽有诱惑力,各国报刊却无力及时搜集,时代要求出现一种能跨国界搜集新闻的新式企业。
其次是通讯技术的革命(物质技术前提)。
19世纪初,工业革命促成了交通事业的革命性变化,汽船、火车出现。
尤其重要的是,有线电报的发明及其实用化。
1832年,德国人韦伯和高斯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报机。
1839年,英国人惠斯通架起了世界上第一条商业电报线。
1844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莫尔斯电码,从而使得电报能够以一种超越民族特点的语言,来沟通人们的思想与情感。
1850年,第一条海底电缆把英国与欧洲大陆连结起来。
1866年,海底电缆又通过大西洋把欧洲和美洲联系起来了。电报的实用化,大大地提高了新闻的传播时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全球范围信息资源的同时共享。
其三是近代报业的初步发展,为通讯社提供了为数众多的消息客户。
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一方面培养出了大量的有文化的产业工人,直接导致了城市人口的膨胀,为报刊的发展准备了大量潜在的读者。
另方面,作为工业革命的成果,印刷行业也有了突破性进展,蒸汽动力取代了手摇机械,轮转机代替了平版机,使得短时间内的大量发行成为可能。
这样,在19世纪30年代,又出现了为数众多的面向大众的通俗报纸。它们发行量大,广告收入多,经济实力雄厚。这些报纸需求多样化的新闻,使得它们可能成为近代通讯社的首批客户。
可见,通讯社的诞生及其发展,乃是工业革命和近代报业发展的历史必然。
通讯社出现的历史前提
联环同盟时期
一、“联环同盟”的缔结
四家通讯社,为了争夺新闻采集发布市场,扩张各自的势力范围,从1 9世纪60年代就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至1870年,4家通讯社共同达成了一项协议,即三边四社协定,或联环同盟,把世界划分为四大势力范围。在每一势力范围内,只由一家通讯社负责新闻的采访与发布。由此,四大通讯社垄断了世界新闻市场。它们凭借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压制和排斥所在各国的新闻机构,迫使众多的新闻机构只能从它们这一渠道中获得新闻。
哈瓦斯社范围:包括法国及其属地,以及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比利时、罗马尼亚、土耳其、埃及(与路透社共享)、拉丁美洲等。
路透社范围:包括英国及其属地、中东、远东、非洲大部及巴尔干半岛、东印度及南美一部分。
沃尔夫社范围:包括德国及其属地、斯堪的那维亚、奥地利、匈牙利、俄国等地。
纽约新闻联合社范围:包括美国及中美洲一部分。作为该协议的第四个参加者,纽约新闻联合社的势力范围最小。
二、联环同盟的解体
三边四社协定的签订,虽然缓和了欧洲和美洲四大通讯社的激烈冲突,却没有也不可能消除通讯社之间的竞争。尤其是欧洲的三大通讯社,竞争一直没有中断。
1870年的普法战争,虽然没有破坏这个协定本身。但是法国的战败,还是使哈瓦斯通讯社与普鲁士沃尔夫社的关系紧张起来。路透社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以加强自己的地位。哈瓦斯不能从沃尔夫社得到的新闻,沃尔夫社不能从哈瓦斯社得到的新闻,都可以间接地从路透社得到。路透社一时左右逢源,成了哈瓦斯社、沃尔夫社争夺的对象。隔岸观火,路透社坐收了渔人之利。
欧美各大通讯社虽然竞争激烈,但它们还是都同意维护1870年的三边四社协定。
各社都承认哈瓦斯社和路透社在南美和远东的优越地位。
沃尔夫也同意把自己的活动范围限定在欧洲。
美联社则把通讯业务限制在国内,虽然它可以在加拿大、墨西哥、中美洲和安的列斯群岛自由发展,可在这些地区没有垄断的权利。
上述情形,大约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其间,由于美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上升,经济力量的膨胀,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闻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尤其是1907年美国合众社的诞生。这家新的通讯社不受上述协定的制约,一开始便努力向拉丁美洲、远东及欧洲发展。
1914年,美联社宣布退出联环同盟,开始向南美及远东地区寻求市场。
1934年,各大通讯社在苏联拉脱维亚首府开会,宣布废除过去的一切协定,完全遵循新闻自由的原则,由各通讯社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力发展业务。这样,在通讯领域,也和报纸一样,回复到了自由竞争时代。
1933年,希特勒当上了德国的总理。为了宣传纳粹思想,政府接管了沃尔夫社,并将其改组为德国通讯社。德国战败投降后,德国通讯社亦宣告解体。
1940年德国占领巴黎后,德军接受了哈瓦斯社。同年12月,法国维希政府收买哈瓦斯的全部股票,又将它分解为广告社、法国新闻社和世界电讯社,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哈瓦斯社由此瓦解。法国光复后,几家参加抵抗运动的通讯社在原哈瓦斯社的基础上共建了法国新闻社。
形成时期
一、近代通讯社的三种基本类型
通讯社作为一种以经营消息为基本业务的新闻企业,经过100余年的历史演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已确立了在新闻传播领域的独特地位。在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的广大地区,出现了为数众多的通讯社。这些通讯社虽然各具特色,不尽相同,但是从其经营形态来看,大体上又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类型。
第一类是纯商业性通讯社。
第二类是合作社性质的通讯社。
第三类是国营通讯社。
此类通讯社属私人所有,追求利润是它的基本目的。为此,它把新闻或有关新闻资料纯粹作为商品出售,将新闻业务活动等同于个人企业或股份有限公司通常的商业活动。通讯社的业务政策,由其老板根据经济规律与新闻规律决定,很少受到外来的干涉。
19世纪的路透社、哈瓦斯社、20世纪美国的合众社、国际社,便是此类商业性通讯社的典型。
第二类是合作社性质的通讯社。
此类通讯社由若干新闻机构,或报纸或电台或电视台合股经营,虽然它也进行商业性的新闻活动,但是其主要的服务对象,还是本社的会员,满足本社会员的新闻需求。这类通讯社的全部或大部分股份和资本归成员机构(报社、电台、电视台)所有,是受托经营性质的通讯社。
如英国的路透社进入本世纪以来,就改组成了合作社性质的股份公司。其股权分属于:代表出版业的全国性报纸的报业主联合会、代表郡级报纸的报联社、澳大利亚报联社、新西兰报联社和印度报业托拉斯。这些股东均有代表参加路透社董事会。由董事会决定通讯社的经营政策和业务方针。
其他如美联社,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日本共同社、德新社,还有加拿大通讯社、南非新闻联合社等,都是这类通讯社的代表。
第三类是国营通讯社。此类通讯社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其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国家的财政,事业规模亦受到国家宏观经济规划及政治战略的制约。在报道业务上,则直接接受政府或执政党的指导。
这种通讯社,实际是国家机关,或现实政治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典型代表有前苏联的塔斯社、中国的新华社、印度尼西亚的安塔拉通讯社和阿根廷的美洲通讯社。
二、通讯社的等级划分
前述的各种通讯社,可谓数量繁多,差异甚大。大的通讯社,在全世界范围都布置了自己的新闻搜集网;小的通讯社,有的连国内新闻都无法满足需要。根据通讯社的组织规模、业务范围及影响的大小,世界通讯社可以划分为两大级别。
一等的通讯社,是世界性通讯社。它由一个国家或集团建立,营业范围遍及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拥有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的通讯网,人材济济,设备精良,财力雄厚,工作效率高。它不仅收集和编发本国新闻,而且还收集编发国际新闻,并且向世界范围内许多新闻机构提供全球范围内的各种消息。这类通讯社,数量不多,可影响极大,其著名者有路透社、美联社、塔斯社、合众国际社、哈瓦斯社等。
二等通讯社是国家级通讯社。
这是由某个国家建立,主要在本国范围内营业的通讯社。它以收集和发布本国新闻为主,主要服务对象是国内各新闻机构。同时抄收世界性通讯社和其他新闻机构发布的消息,经加工后转发国内新闻机构。国家级通讯社向国外新闻机构发稿的内容多限于本国新闻,它一般不向国外新闻机构发布国际新闻。同世界性通讯社相比,国家级通讯社规模小,设备落后,财力薄弱,对世界舆论的影响亦小。
这类通讯社为数甚多,如蒙古通讯社、波斯通讯社、阿纳多卢通讯社等,便是典型的代表。
发展趋势
编辑
一方面,市场对多媒体产品的需求日益强烈:用户希望所得到的新闻信息产品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生动,使用更加简易、便捷;另一方面,技术发展为产品多媒体化提供了可能和条件。于是,通讯社在提供传统的文字新闻、图片新闻的同时,又相继开始提供图表、音频和视频产品;进入新世纪后,又推出了集图文与音视频为一体的网络产品及数据库产品,以适应网络作为人类信息沟通基本方式的变化。
与此同时,各国通讯社的业务范围和传送手段都有了重大的发展。通讯社的供稿对象除报纸、广播电台之外,又增加了电视台。同时,广播电台、电视台同报纸一样,也成为合作经营的通讯社的股东。各通讯社报道的内容,除传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新闻之外,大量增加了科学、体育、气象、经济信息等内容。通讯社提供的传真新闻图片已从黑白发展为彩色。
通讯社的经济信息也受到重视,这项业务拥有大量的私人订户。路透社的经济信息订户数以万计,1985年其收入的95%来自这方面。美联社同道·琼斯新闻社联营,建立了专门从事经济信息业务的美联-道·琼斯新闻社。合众国际社(1958年由合众社合并国际新闻社组成)同商品新闻社于1977年联合组成合众-商品新闻社,向美国加拿大以外的国际商业界提供经济新闻。法新社和其他国家的通讯社也纷纷开展和加强这方面的业务。通讯社已成为世界各国信息传播的枢纽。
从文字图片报道到电视传播,再到传播手段的融合,正是通讯社系统内各要素不断重新组合、资源不断优化配置的过程。通讯社将不仅是文字、图片信息的总汇,也是图像和多媒体信息的集散地。在这个信息超级市场上,顾客可各取所需。
新华社近几年来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和网络技术,建成并投入使用多媒体数据库等一批技术建设项目。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已存储2000多万条文字信息、130万张新闻图片和图表、3000小时音视频新闻信息。新华社日播发新闻信息稿11000多条,图片900多张,音视频新闻20余条。互联网用户可通过新华网,浏览新华社每天播发的采自世界各地的新闻信息。
由此可见,随着现代传播手段和技术的日臻成熟和融合,位于各国信息高速公路终端的多媒体化传播,必然会成为通讯社发展的新趋势。
四大社
编辑
哈瓦斯社
世界上最早诞生的通讯社,一般认为是由法国人哈瓦斯于1835年组建的哈瓦斯通讯社。
1826年,哈瓦斯组建了一个新闻社,提供新闻和翻译外国报纸的材料,其订户主要为外交官及贸易、金融界人士。他建议报界订用稿件,却遭到拒绝。
8年后,法国出现了廉价报纸。与政党报纸不同,廉价报纸不重言论,而重消息。根据这种的变化,哈瓦斯乃于1 835年,正式创办哈瓦斯通讯社,招聘记者、采集新闻并开办迅速翻译外国报纸新闻文章的业务。一些廉价报纸纷纷地加入到客户的行列。哈瓦斯本人和哈瓦斯社由此在法国新闻界确立了重要地位。
巴尔扎克于1840年在他主编的《巴黎杂志》上写道:“一般人都认为巴黎有好多家报纸,但是说老实话,严格点说,全巴黎只有一家报纸,那就是曾在卢梭大街开过银行的哈瓦斯先生经营的‘哈瓦斯通讯社’编发的新闻稿。这家通讯社的办事处坐落在邮局前面,因此,世界各地的报纸都会很快就到了哈瓦斯的手里,换言之,哈瓦斯先生比巴黎的任何人都要最先获知世界各地的消息。从这个意义上说,除外交机关外,哈瓦斯无所不知,无事不晓。”
为了提高服务的时效性,哈瓦斯社不断地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来改进现有的传递系统,扩张业务范围。
1840年,哈瓦斯开始训养信鸽,展开了布鲁塞尔——巴黎和伦敦——巴黎的信鸽传递业务。
1845年又在罗马、布鲁塞尔、维也纳、马德里及美国等地设立分社。
当有线电报实用化后,哈瓦斯社又于1848年开通了巴黎与布鲁塞尔间的电报传递业务。
1857年,它又与法国广告机构和地方报刊签约,以通讯社提供的新闻交换各报社的若干广告版面,然后将版面出售给各广告客户。这种将通讯业务与广告业务合并起来的方法极为成功,它既扩大了通讯社新闻在社会上和报界的影响,又解决了通讯社进一步发展的资金需求,从而使该社在新闻界站稳了脚跟。
1859年,哈瓦斯社又与英国路透社、德国沃尔夫社答订交换新闻的合同,不久又开始利用连结欧美大陆的大西洋海底电缆。哈瓦斯社的业务已经扩大到了世界性的规模。
沃尔夫社
沃尔夫通讯社是德国通讯社的始祖,也是世界上最早及规模最大的通讯社之一。其创办者伯恩纳德·沃尔夫曾在法国哈瓦斯通讯社短暂工作过。1848年回德国接任柏林《国家日报》社长。为了降低该报的采访成本费用,于1849年成立了沃尔夫通讯社。
1856年,与路透社交换经济及股票行情;
3年后,又与路透社、哈瓦斯社及纽约美联社共同签约,交换政治及经济新闻。
但是,由于当时欧洲大陆电讯联系尚未畅通,所以直到60年代,沃尔夫社才能对德国的报纸及商业公司,经常性地提供消息服务。
路透社
路透社的创立者保罗·朱利叶斯·路透(1816—1899年),在哈瓦斯通讯社当翻译。1849年离开该社,在德国的亚琛设立通讯机构,利用信鸽向布鲁塞尔传递商业及股票行情,但效果并不理想。
1850年,英吉利海峡海底电缆铺设成功。第二年,路透于伦敦正式创办了路透社。其传播的内容,大部以商业消息为主,订户多为银行家及证券经纪人,后来才逐渐增加政治及外交消息,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消息报道。
路透社一开始得不到伦敦报界的支持,处境艰难。如《泰晤士报》便是反对路透社最力的一家。
1858年,伦敦《广知晨报》在路透的鼓动下,成了该社的第一个报纸订户。紧接着《每日电讯报》、《前锋晨报》、《晨间邮报》、《标准报》等相继成为路透社的经常客户。在激烈的竞争面前,《泰晤士报》也不得不采用路透社的消息了。在得到伦敦报界的支持后,路透社的业务迅速膨胀起来。美国的南北战争、欧洲的法德关系,成了其国际报道的重点。同时,路透社还将触角伸向了未被开垦的亚洲、非洲、大洋洲,并同欧洲其他两大通讯社展开竞争。
在1870年前,路透社终于确立了自己的优势地位。
路透通讯社简史
1851 年,德国人朱利叶斯·路透( Julius Reuter )在伦敦创办。
1858 年,争取来该社的第一个报纸订户——伦敦的《广知晨报》,后来《泰晤士报》也不得不采用路透社的消息,终于取得伦敦报业的认同,发展成为提供经济、政治、外交、军事和其他消息的新闻通讯社。
1872 年,路透社不但在欧美已遍布分支机构,而且在埃及、印度和日本都建立了分社,俨然成为联结欧、美、亚、非的“新闻通讯帝国”。
1941 年,路透社改组成为英国报业联合组织的托拉斯。
美国联合社
1848年,墨西哥战争期间,为了及时报道这场战争,纽约市的6家大报成立了一个联合采访部。战争结束后,那6家报纸又出于共同采访国外新闻的目的,在联合采访部的基础上,合股组织了“港口新闻联合社”。这6家合股人,共租用两条船,迎接入港的欧洲船只采访新闻,所需经费由合股人分担。1856年,港口新闻联合社改组为纽约新闻联合社。此后,纽约新闻联合社便迅猛地发展起来。
哈瓦斯通讯社、沃尔夫社、路透社的最初出现,是作为以赢利为目的的个人企业来创办的,与报界并无直接关系。
而纽约新闻联合社,一开始就是以报纸之间合作社性质的组织出现的;其存在和发展的目的,不在乎营利,而在于为报纸提供消息。
各社简介
编辑
路透社
(Reuters):路透社是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也是英国创办最早的通讯社。1850年由保罗·朱利叶斯·路透 (Paul Julius Reuter)在德国亚琛创办,1851年迁址到伦敦。创办人路透原为德国人,后加入英国籍。1865年,路透把他的私人通讯社扩展成为一家大公司。路透社名义上是私人企业主所有,实际上受政府控制,是英国的官方喉舌。路透社新闻报道的主要对象是国外,它的国际新闻紧密配合英国政府的外交活动,它对体育新闻也很重视。该社的经济新闻主要是商情报告,为英国和西方大企业服务。
美联社
美国联合通讯社(Associated Press)的简称,是由多个成员单位联合组成的合作型通讯社。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1947年)成员范围扩大到 广播电台 、电视台,而且允许非社员订购稿件,总部设在美国纽约。该新闻机构编辑部门有总编室,国际部,对外部,经济新闻部,体育新闻部,图片新闻部,特稿部,广播新闻部, 1994年 又增设 电视 部(APTV)工作中心在伦敦,通过亚洲,拉丁美洲,北美 和全球服务四条专线,向全世界电视用户提供声像新闻,用6种文字发稿。
法新社
全称为法国新闻社,成立于1944年,是与路透社、美联社和合众社齐名的西方四大世界性通讯社之一。前身是由夏尔·哈瓦斯于1835年创建的“哈瓦斯通讯社”。法新社是西方四大通讯社中资格最老的。 英国路透社创办人朱利叶斯·路透,德国沃尔夫通讯社创办人伯恩哈德·沃尔夫都曾在该通讯社工作过并加以仿效创办了自己的通讯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哈瓦斯社的业务迅速发展,仅在巴黎就有工作人员300多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黎沦陷,但哈瓦斯社并未停止工作。1944年8月,巴黎解放,为战争所迫而离开新闻社的工作人员纷纷返回。
望点赞
❷ 中兴为什么会被美国盯上
1.包括伊朗在内的数个国家长期受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严厉经济制裁,制裁措施包括禁止向其提供含有美国技术或零件的出口管制产品,否则将遭美国执法部门严厉查处。
2.美国市场同时是重要零部件和技术来源,而伊朗市场仅仅是产品市场。因此爱立信、诺基亚、华为等通信业巨头纷纷撤出伊朗市场或至少明确声明不再产生新业务。中兴通讯却自2011年“迎难而上”,与伊朗电信公司(Telecommunication Company of Iran, TCI)进行了大规模的合作。
3.2012年3月22日,英国路透社的财经记者经过调查公布了一份长达907页的中兴通讯发往伊朗的货运单;中兴通讯为伊朗电信公司提供了包括思科、惠普、微软、甲骨文、Juniper、赛门铁克在内的美国科技产品和通信系统。
2012年3月23日,FBI开始正式调查。
2012年5月,中兴美国公司总法律顾问Ashley Kyle Yablon面见FBI探员并提供了“令人震惊”(startling)的报告和数份中兴内部文件,显示中兴 “系统性”对抗调查反复违法的完整证据链。
❸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能否详细介绍一下
中兴通讯:顺势者昌
华为以强势“狼性”文化著称,军人总裁任正非的讲话被广泛传播,与其不同,中兴形象一向“中庸”,更鲜有公司高层全面的著述。
中兴通讯于1985 年诞生于深圳时是一个来料加工厂,与成千上万中国企业都曾经在某一个阶段经历过类似的历程,但是到今天成长为世界一流企业的却为鲜见。改革开放30 年中国经济崛起大势中,中兴顺势成长。如何顺势?如何有所为?是众多中国企业参照的样本。
“第一桶金”之后的关键选择
1985年的深圳,是一个刚刚被划为特区不久的渔村,当时中兴创始人侯为贵年已不惑,他作为国有企业航天691厂的技术员派驻深圳与一家香港公司建设来料加工厂,从事电子琴、电子表等加工贸易。而这个691 厂则是由文革期间的一个中专学校转型而来,侯为贵此前在校任教师。
当时来料加工行业竞争并不十分激烈,作为最早从事来料加工的企业之一,又享受到了深圳特区所提供的“改革红利”,当时的“中兴加工厂”很快就积累了不少利润。挖到“第一桶金”,这些利润怎么用?是扩大再生产,还是寻求新的市场?选择什么市场?
这也是很多中小企业在完成初期顺利成长之后所面临的问题。中兴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点,无疑也来自于“第一桶金”
之后的选择。
与今天多数企业拼命寻求所谓“蓝海”、需要去寻求市场机会不同,那时候国内各种市场均严重供不应求,处处都是“蓝海”,战略选择的难点在于哪个是“长期的蓝海”,过多的选择同样是一种陷阱。有的企业选择了继续扩大再生产来料加工业务,有的企业选择了转型做家电鞋帽贸易,有的企业选择了代理国外电信产品,不一而足。
中兴当时选择了以自主研发方式进入“电信设备行业”,长期坚持自主研发,把10% 以上的收入投入到研发,并很快放弃代工业务。侯为贵在后来多次谈到为什么投入电信行业,总结起来有三点:
第一,电信行业是一个全球化巨大市场,当年全球电信市场也有上千亿美金,今天的全球电信市场超过3000亿美金,其中主设备市场就超过1500亿美金,当时国内需求潜力也足够大。
第二,这个行业有一定的技术壁垒,没有壁垒的行业不可能有竞争优势。技术员出身的侯为贵在文革前就接触了与电信相关的IC 技术,文革期间也在坚持学习相关技术知识,并在文革后的1981 年就有幸去美国去参观几家计算机和IC企业,并从事了相关技术引进工作,意识到自主研发的长期潜力。
第三,做IC 出身的中兴并没有选择IC 很重要的原因在于IC 投入很大、需要的基础研究过多,当时无论资金还是技术上中兴都没有能力选择这条道路,而选择了与之相关度很大的电信设备领域。当时中兴希望建造半导体生产线,侯为贵回忆,“起码也得是几千万美金,你才能搞一条线,还不是最好的线,没有这么多的资金,所以没法做这个东西。”
1986 年,中兴就把积累的利润主要投入到电话程控交换机上,从技术含量较低的农村电话市场入手,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逐步进入城市电话交换机市场,并在10 余年后成为国内电话程控交换机市场上占据主导力量的中国军团——“巨大金中华、烽火普天下”之一。而在当时,从事来料加工的企业不可胜数,从事国外程控交换机代理而没有自主研发的企业有数百家,今天基本已经销声匿迹了。
一个中小企业挖到“第一桶金”之后,到底是继续从事原有行业,还是转向新的领域,甚至多元化而成为“大企业”,选择何种路径?从中兴选择的道路上,中小企业也至少可获得两大启示。
首先,一个中小企业如果希望成长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当它成长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一定要从“小池塘里的大鱼”到“做大池塘里的小鱼”,然后才能成为“大海里的大鱼”,从利基市场入手本身是出于生存需要,但是何时离开利基市场、向更大的“池塘”进军则必须制定清晰的战略,是生死抉择。
其次,一定要正确选择、并不断构建自身具备“比较优势”的核心竞争力,而且“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中兴、华为这样的企业选择了自主研发,是因为电信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也因为创始人本身对技术的熟稔——任正非本人在退伍前也是电信技术专家。当然,企业未必就一定选择自主研发作为突破口。
换“发动机”而非换挡
企业战略大师波特认为,战略的核心是比较优势选择。一个中小企业成长为大型企业的过程中,会面临若干次、无数种选择。如果说选择“大池塘”、选择“比较优势”是方向性选择的话,那么,为企业不断打造一个好的运作机制,则是更持续、更复杂的系统性选择。
把一个大企业的运作看作一台紧密的机器的话,那么企业的“机制变革”相当于为机器换发动机和控制中枢,而不是简单的“换挡”。中兴的童年时代,有哪些机制性改革,促进了企业的升级呢?
改革开放30 年的历程中,除非是垄断国企,不解决体制问题,几乎没有企业能成长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依托国内市场的大量需求, 从1987 年开始,中兴在农话市场上一直发展的顺风顺水,每年以100% 的速度增长。但是到了90 年代初企业创始人团队的利益和投资方的利益、团队内部利益也日益难以调和,港方合资人退出。同时,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多市场化的企业员工月收入上千、甚至数千元,而很多国企和事业单位的工资仅有二百元,而且管理机制陈旧僵硬,在这
种剪刀差的竞争中缺少竞争力,很多员工也面临着竞争对手的挖角、特别是依然在国内处于优势地位的海外竞争对手的挖猎。多种因素之下,中兴技术团队险些全部出走,另起炉灶。
邓小平南巡讲话“胆子更大一点”的指示、1993 年《公司法》颁布,中兴顺势解决了机制问题。1993 年后,创始人团队、国有出资人创造性地以“国有民营”方式将企业改造为中国最早一批技术入股的股份制企业。
这一改造并无先例,导致中兴内部震动前后历经2年有余,但是,毕竟这一机制的变革让企业宏观的责、权、利机制理顺,也吸引了大量的精英学子加盟,让企业能够吸引更多的技术人才,为后来的腾飞奠定了基础——现任总裁殷一民、高级副总裁赵先明、高级副总裁陈杰分别来自高校电信专业教师和海外竞争对手。这让中兴获得一台“市场化机制发动机”。
而当年技术并不落后的巨龙、金鹏等传统国有电信设备企业,在90 年代后期在市场、新技术研
发上就开始落后,不能不说企业机制是主要掣肘因素之一。
今天的企业宏观机制已经不再是障碍,已经不再需要像中兴创造“国有民营”、华为创造“虚拟受限股”一样煞费脑筋了,但是企业竞争也更激烈,微观机制的改进任务也更为迫切和重要。
以公司制改革为基础,中兴在1995 年后进一步加强了公司的管理机制和透明性,并于1997 年实现了A 股上市。机制的变革和资本市场的结合打造了“资金发动机”,上市募资促进中兴的研发从程控交换机领域转向GSM、CDMA、光通讯等前沿领域,中兴未来10年的发展都离不开这样的发动机,2004 年进一步在香港H股上市时公司销售额已经达到200亿。
无论是何种所有制企业都能成功,关键是企业宏观的责、权、利要明晰对等,企业微观管理机制要不断优化改进,富有动力。
中兴内部组织结构被称为“三年一大变,一年一小变”,体现了公司必须适应市场和组织膨胀而改变的客观需求,其中存在很多无效改革,但更多微观机制的改革成为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中兴从2005 年后几乎每年要新招聘1 万人,而市场从中国扩展到全球100 多个国家,能够是进行大规模变革而不出现重大混乱的前提在于,企业在微观基础上,比如ERP 系统、企业大学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中兴在微观机制上的变革是持续的。
成千上万中小企业,哪些可以成为行业的翘楚?在体制和机制上,越早注入规范化基因,就越容易成功。
企业自身发展也需“与时俱进”,与时俱进的核心在于如何建立可以穿越经济周期的“比较优势”。
上世纪80 年代,中兴的主要优势在于以“较差的技术+别人不屑于提供的服务+ 很便宜的价格”进军外企难以渗透、技术含量低的农村低端固话市场;1990 年代中兴的核心优势是“较好的成熟技术+ 很便宜的价格+ 本土化人海服务”,借此占领国内城市程控交换机等中端市场;2000 年代初期,中兴从程控电话扩展到GSM/CDMA、光通信等传统的“高端领域”,这些领域它们具备了“不错的技术水准+ 显著便宜的价格”,中兴先行进军第三世界市场、复制了中国市场的成功; 2008年,在由全球领先的财经杂志《巴菲特杂志》、《世界经济学人周刊》和世界权威的企业竞争力研究机构--世界企业竞争力实验室联合举办的2008年“中国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大奖”评选活动中,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在凭借良好的市场效益和投资收益荣获中国最受尊敬25家上市公司这一荣誉称号。而2008 年之后,面对3G 市场,中兴在技术上已经日益接近了全球一流企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