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史上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指的是什么

莫尔来斯电码自
它开启了现代编码技术的先河。使得现代密码技术及通信技术有一个质的飞跃。

第一:莫尔斯电码是现代密码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跃

第二:莫尔斯电码被用在军事方面,生活方面,科学方等方面,密码有极大的保密性,不易被人发觉,就算被人发现,没有密钥也不明白其内容

第三:莫尔斯电码与无线电技术紧密结合,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使通信更加方便保密,使通信范围大大增加

信息技术三次革命

主要有五次革命

  •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语言的产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信内息技术革命,其意义不容亚于人类开始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

  •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它标志着原始文化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方便。

  •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这一时期的信息,很多能够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并出现了书籍,在书中记录了大量的信息。很多书籍,对当今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两项发明扩大了信息的交流、传递的容量和范围,使人类文明得以迅速传播。

  •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等的发明和普及。这些电子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简便快捷。

  •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金属的结合。它使得信息的传递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同时也加速了人类文化、科技的发展进程。

❸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通讯工具有

(1)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电动机。

(2)内燃机版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权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

(3)电讯事业的发展: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

(4)化学工业的建立:诺贝尔-炸药 (塑料、人造纤维)。

❹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通信方式的演变

电报到电话的转变

❺ 简述我国历史上的第六次信息技术革命

第六次信息革命是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主导的高度综合现代高科技的“多媒体技术”基础上的更高阶段上的信息革命,这是一次信息综合处理手段的更进一步的革命。

现在,世界上都在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作为信息高速公路就是电子计算机的联网设施。但是电子计算机的联网设施并不等于信息高速公路,它是指在多媒体高技术基础上开发更加智能化的、更高一级的电子计算机的网络系统。目前我国金融系统、税务系统还有很多单位和部门已经建成了信息高速公路,其实那只是电子计算机的广域网或局域网,距离理想的信息高速公路还差得很远。什么叫做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最起码应具备五个要素:一个是立体的,一个是交互式的,一个是高速的,一个是广域的,一个是数字化的。所谓立体的,它不像陆地上的高速公路那样是一条线上高速跑着不同型号的汽车,而是通过电子计算机网络中心幅射状地连接空中、地面、海上的各个计算机节点,相互之间高速传输各种信息。所谓交互式的就是可以人机对话,目前的计算机网络还无法同时提供双向服务;所谓高速的就是说信息高速公路对于目前的计算机网络而言,它的计算传输速率要成千上万倍地提高,例如英国的大不列颠网络全书有33卷,在电子计算机里传输一次要13个小时,如果要上了信息高速公路传输一次只需要4.7秒。所谓广域的就是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以覆盖全国或更大的区域甚至全球为标志的广域网,不是指一个行业、一个地方而言的,更不是指一个单位,一座楼房的计算机互联了。所谓数字化就是所传输的信息如声音、图像、文字等都被数字化了。由于数字传输具备高保真的纠错功能,因而保证了时空传输和真实性、准确性。因此,信息高速公路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代机器系统,不是建立在某一种或某几种技术基础上的机器系统,而是建立在几乎全部现代高科技基础上的多媒体的高智能化的机器系统。它是多种学科、多种知识、多种技术综合运用的产物,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先进的生产、生活、社会活动的工具,是崭新的正在蓬勃发展的生产力。“多媒体技术”就是应用数字化技术,综合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将各种不同媒体所记载、传播、表述的信息融为一体,自如地分析组合成新的信息的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产生应用,使社会生产的场所、组织形式,直至整个生产方式都将发生十分重大的变化,使人类的整个生存环境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它将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信息革命。基于对信息高速公路的理解,我们不难看出,信息高速公路是建立在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等高科技基础上的、立体的、广域的、交互的、数字化的、高智能化的多媒体信息网络系统。

❻ 无线电通信的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通信

新中国的无线电事业,由土地革命时期的“半部电台”起家,并不断发展壮大。从艰苦卓绝的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到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时期,由党中央亲自领导和指挥的红色通信战士屡建奇功。回首那些艰难困苦的岁月,一部部珍贵的无线电台,一道道划过长空的红色电波,为我党、我军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反“围剿”时期,半部电台来起家
1927年后,中国共产党在江西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但初创时期的红军,一开始就处于敌人的四面包围之中,各根据地之间的联系主要依靠十分不便的地下交通。
1930年年底第一次反“围剿”,红军在江西永丰的龙岗打了个大胜仗,不但活捉了敌18师师长张辉瓒,还意外获得了只能收信、不能发信的半部电台。毛泽东、朱德对缴获的电台极为重视,决定利用这半部电台起家,于1931年1月中旬成立了红一方面军总部第一个无线电队,由王诤任队长。在几次反“围剿”期间,红军各方面军又缴获了数十部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台,为红军建立中共中央无线电通信网奠定了基础。
无线电通信网的建立,使得我党、我军能够随时撒得开又收得拢,赢得了军事斗争的主动权。1931年1月,毛泽东、朱德明确指出:“无线电的工作,比任何局部的技术工作都更重要些。”
万里长征时期,力助红军出重围
“横断山,路难行……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调虎离山袭金沙,毛大大用兵真如神。”《长征组歌》生动地表现了红军长征期间机动灵活的作战风格和毛泽东用兵如神的指挥艺术。长征期间,面对敌军的围追堵截,红军之所以能屡次突出重围,其实是与无线电通信和无线电侦察工作分不开的。
1932年10月,红军长征开始后,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重大战略决策几乎都通过无线电通信及时传达到各部队。中共中央及中央红军离开遵义后,曾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就是因为红军通过截获敌人的电报,完全掌握了敌人的力量部署和行踪。正因为如此,在万里征途中,红军总能在国民党军设置的包围圈中找到空隙,成功摆脱困境。
红军长征结束后,毛泽东高度评价和赞扬负责无线电技术侦察的军委二局说:“没有二局,红军长征是不可想象的。有了二局,我们就像打着灯笼走夜路。”
抗日战争时期,编织红色通信网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帷幕从此拉开。抗战期间,我党、我军根据形势的发展及战局演变,进一步加快了红色通信网建设。
到1940年,华北各战区已有电台160余部,华中、江南各部队已有电台近60部,建立了以延安为中心的多个无线电专用网络和各级无线电通信网,初步建成以延安为中心,沟通党政军,辐射全国各部队、各根据地、游击区的无线电通信网络,完成了军委战略指挥通信体系的建立。同时,还先后选派上百名精通电报业务的骨干,到国统区和日占区各大城市党的秘密电台帮助开展工作,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抗日战场的武装斗争。
鉴于无线电通信所肩负的重要使命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1941年10月10日,毛泽东为《通信战士》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
解放战争时期,电报飞扬布大局
解放战争期间,不论是党中央转战陕北,还是实施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无线电通信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党中央运筹帷幄、掌控全国战局的杀手锏。
在转战陕北的困难时期,无线电台成为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挥前线的唯一通信工具。在险恶的形势下,中央机关一驻扎下来,毛泽东便立即通过电台和电报指挥前线作战。
在中国革命胜利的决战阶段,毛泽东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的一间旧民房里,用一封封电报,统筹指挥了交错推进的辽沈、平津和淮海三大战役,创造了142 天歼敌154 万人的奇迹。 据统计,毛泽东当年在西柏坡亲笔书写和口述的电报达408 份,阅读的前线电报有上千份。仅在辽沈战役期间,毛泽东共拟就77 封电报,其中指挥锦州之战的电报多达50 余封。因此, 周恩来曾感慨地说:“在西柏坡,我们不发枪,不发粮,不发人,只是天天发电报!”

❼ 五次信息革命分别标志了什么,主要代表是什么

第一次:语言。

第二次:文字。

第三次:印刷术。

第四次:电报。

第五次版:计算机。

信息技术革命从军事到科研权,从教育到商贸,2003年全球电子商务仅企业之间的贸易额将超过1万亿美元。以信息技术革命为诱因,以全球电子贸易为形式,以争夺全球财富的制高点为实质的新世纪“制网权”战争已经开始。


(7)革命建立在什么通信上扩展阅读:

信息作为客观存在,作为组成宇宙的三大要素之一,一直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已经经过了四次重大的信息传播革命,目前我们正处在第五次信息传播革命,这是计算机革命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