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讯通信
1. 手机通讯录备份,手机通讯录备份有什么好软件
手机通讯录备份
基本简介编辑
通讯录作为通讯录地址的书本,当今的通讯录可以涵盖多项内容。如:姓名、电话号码、单位电话、移动电话、传真号、电子邮件、QQ、MSN、个人主页、公司、街道、邮编、生日、大头帖、车牌、银行帐号、俱乐部名称、爱好等等。
2传统通讯录编辑
通讯录也可采用纸张印刷,然后装订成册,显示每个人的联系方法,地址等,称之为通讯录。本册通讯录分为简装和精装两种,精装通讯录可用皮革或真皮做为通讯录的封面,可以长期保存。适合企业通讯录,同学通讯录,大学通讯录等。
3网络通讯录编辑
网络通讯录是一种利用互联网
或实现通讯录网络存储和备份的应用/服务。网络通讯录最重要的一项功能是可以在不同的设备间
实现联系人信息的同步。例
如:你可以在一台电脑上录入某个联系人的信息,然后在手机或者另外一台电脑中读取或修改该信息。当然,你也可以在个人电脑上录入你的联系人的手机\电话号码
、Email、QQ、MSN、通信地址等通讯录信息,或对以前的信息进行分组、管理和更新,在你的许可下,该联系人可以看到他所在组内的其他联系人信息,从而实现通讯录共享,而且你还可以直接通过网络通讯录跟
你的家人、朋友及同事拨打网络电话、发短信、邮件、传真等。
移动通讯录编辑
是一种利用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实现通讯录信息同步更新和备份的应用/服务。你可以在个人电脑、掌上电脑、移动电话等任何联网设备上录入你的联系人的手机\电话号码、Email、QQ、MSN、通信地址等通讯录信息
,或对以前的信息进行分组、管理和更新,在你的许可下,该联系人可以看到他所在组内的其他联系人信息,从而实现通讯录共享,如果该联系人更新自己的联系信息,你的通讯录会自动更新,实现同步通讯录,并留下旧版本的通讯录信息。
综述
移动通讯录,借用web2.0的说法
,移动通讯录,可以称之为通讯录2.0。这是移动通讯录的基础,也是核心的服务。我们现在支持从Gmail、Sina、S手机手机通讯录备份ohu、MSN、163、Yahoo导入通讯录,也支持通过CSV或Excel格式批量导手机通
讯录备份入。另外,在手工添加联系人方面,添加的项目上比较灵活,可多可少,采用AJAX技术,让你感觉到像操作EXCEL一样。联系人管理方面,除了常用的功能之外,分组功能是更大的亮点。则体现在:
相互同步
保持最新如果你的联系人手机通讯录备份也在使用移动通讯录的服务,那么系统会自动帮你发现,你和联系人之间,可以选择
是否相互交换保持同步。也就是说,如果你的联系人也都是用移动通讯录的服务,那么大家的联系方式始终都会保持最新。
共享
除了个人通讯录外,还有移动
通讯录更多的是一个应用/服务,而不是一个SNS的平台,所以,彼此是看不到各自的联系人的,因为我们以为个人通讯录是个人隐私资料,必须要绝对保护的。既然个人通讯录保护起来,怎么手机通讯录备份还会有共享的通讯录呢?我想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比如大学通讯录、单位通讯录等。这些通讯录呢,和个人的不
同,移动通讯录中的每个人都有一份的,大家共享着这个通讯录。所以,移动通讯录也提供了“共享通讯录”的功能。
手机通讯录备份
2. 中国原来的通讯运营商有七家分别是什么
中国电信
随着电信市场逐渐开放,中国电信传统优势被分拆,确立了三大重点业务:一是占垄断地位的固定电话;二是光缆及光纤出租;三是互联网业务。
中国电信组建了数据通信网络,并先后建成了分组网、DDN网、帧中继/ATM网,以及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可以提供全方位、全业务的数据通信服务,奠定了中国信息化的网络基础。
ChinaNet是中国最大的公用Internet网,1996年ChinaNet骨干网建成,全网共32个节点。到2000年底,ChinaNet国内总带宽已达到800G,覆盖全国230多个城市,能在所有电话通达的地方提供接入服务。国际出口总带宽突破2G。同时与ChinaPAC、ChinaDDN、ChinaFRN、帧中继网联通,用户可以选择电话拨号、分组交换网、帧中继以及专线入网。2000年下半年ChinaNet进行大规模扩容,进一步提供多层次的通信服务,如IP-VPN,IDC、ChinaNet全国、全网漫游服务等。
为进一步推进互联网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中国电信策划发起了“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家庭上网”三大跨世纪工程,并合作推出了外汇核销、网上报关、电子报税、电子银行、电子证券、远程医疗、远程教学等网上应用。
1994年,中国电信数据通信局成立,负责ChinaNet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工作,并对中国电信全国性数据业务的开发和经营进行统一组织和策划。依托网络资源和电信基础设施,建成了IP、DDN、X.25等数据通信网,以及多种资源平台和应用平台。
网络建设的同时,数据通信业务也取得长足发展。中国电信数据通信用户每半年翻一番,由94年的仅有2000户发展到2000年底达1555万户;全国性的集团用户超过130家,遍及政府、银行、海关、税务、企业、院校、金融等领域。2001年6月底,则达2274万户。
中国电信简介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于2000年5月17日正式揭牌。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是在原邮电系统实行政企分开、邮电分营,并且将寻呼、移动、卫星等业务从原中国电信中分离出去后组建的特大型国有企业。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注册资本为2220亿元人民币。目前主要经营国内、国际各类固定电信网络与设施,包含本地无线环路,基于电信网络的语音、数据、图像及多媒体通信与信息服务;以及相关的系统集成、技术开发等业务。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下设31个全资省级企业、6个控股和参股企业和5个直属单位。
联通冷落数据
中国联通是国内唯一的全业务运营商,其业务涵盖了移动话音、固定话音、无线寻呼、数据通信及卫星通信等基础电信业务和增值业务。
考虑到当前数据业务在整个电信收入中所占份额还很小,联通未来业务发展仍以话音为主、数据为辅。联通选择了IP+ATM的技术路线,试图组建一个融合话音、图像和多媒体业务的统一骨干平台。
1999年3月,联通获得了经营国际互联网业务的资格,标志着开始进入数据通信市场。
2000年8月16日,刚刚在纽约和香港成功上市的中国联通宣布成功开通互联网与数据通信业务。
联通在招股说明书中称,将改造重组为“提供包括移动通信、寻呼、长途电话、数据和Internet服务在内的综合电信服务运营商”。
从2001年8月1日起,联通在全国范围内开通无线数据业务——“联通在信”(UNI-INFO)。
目前,中国联通数据网已经覆盖中国127个城市,并开通165专线接入业务,在北京、上海等74个城市开通165拨号接入业务。预计9月份,联通165拨号接入城市将达到129个,10月份IP电话将达到220个。
然而,选用何种技术来构建数据网络,联通内部存在着较大分歧。这主要是对数据通信效益的疑虑,同时也与联通的市场定位有着密切关系。
本身是打破垄断的产物,联通却有着致命的缺陷:不能经营固话业务。联通缺少管道和接入网资源,这两样差不多都被中国电信独家占有。而没有固话网络的综合性电信运营商是长不大的。
联通的业务重心仍然在已经成熟的移动通信上。截止今年6月底,联通的移动电话用户已经超过3000万,市场占有率达到26.3%。长途电话注册用户224万户,销售各种电话卡1426万张。互联网帐号及卡用户累计达到117.4万户,是去年底的2.8倍。目前联通在固话上总投资为7亿,其中重庆1.2亿,成都1.8亿,天津4亿;在GSM移动业务上投资约1000亿人民币,在CDMA上预期投资是121亿美元。
中国联通移动通信网经过近6年已基本建成了全国性GSM网,容量达到3400万户,开通城市328个,同时开通了42多个国家和地区62个运营商的国际漫游业务。CDMA网络将于今年底正式开通运营,第一期工程总容量将达1330万户,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近300个城市。计划到2005年联通的CDMA用户达到5500-6000万户,市场占有率达到35%。
联通简介
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7月19日,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了300多个分公司和子公司。2000年6月21日、22日,中国联通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在纽约和香港挂牌上市。未来几年,中国联通将坚持“两新、两高、一综合”(建立新机制、建设新网络、采用高技术、实现高增长、发展综合业务)的发展战略,以移动通信、数据通信、国际国内长途通信为重点业务,努力建设成为一个国际一流的电信企业,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做出贡献。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移动电话业务比较
电信运营商 用户数(2001.6)市场占有率覆盖地区网络类型
中国移动9590万73.7%所有地(市)和绝大多数县(市)GSM
中国联通3030万26.3%开通城市328个GSM、CDMA
移动过渡
可以说,移动网是增长最快的网络之一,用户数已突破6500万。随着中国移动奠定了无线话音业务的主导地位,数据通信将成为下一个增长点。
中国移动互联网(CMnet)在规划上是一个IP网络,2000年3月开始启动,主要为GSM用户提供基于WAP的移动互联网业务。5月17日,CMnet实验网开通,一期工程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设骨干节点,可提供话音、数据、图像、多媒体等移动宽频信息服务。
与网通不同,中国移动的数据网并没有把建设重点放在传送网基础设施上。在接入网方面,CMnet受传输限制,其GSM本地网允许手机用户接入到骨干。但是,通过GSM无线信道与NAS对接的方式将导致业务部署上的困难。在突发环境下,9.6K的串行速率不能满足高速接入的“最后一公里”要求。
目前,GSM只能承载低速的电路型数据业务,它必须向提供高速接入的第三代移动通信过渡。
2001年7月9日,酝酿已久的中国移动GPRS业务在全国16个省的25个城市试商用,容量为40万,预计于今年10月份正式向用户开放。
与传统的基于电路交换的数据业务相比,GPRS(通用无线分组业务)具有永远在线、按流量计费、语音数据自由切换等特点。作为向第三代过渡的一个方案,GPRS适用于正蓬勃发展的移动数据业务。
国外权威机构测算,CDMA在支持数据通信方面较GPRS有技术优势,但在WCDMA还未投入使用的情况下,拥有世界最大GSM网的中国移动惟一选择就是GPRS。GPRS手机在测试时经常出现机体温度过高、基站切换时数据丢失的现象。中国移动的GSM网频宽最多支持1亿用户,如果再与GPRS分而用之,是否能堪重负?
推出“移动梦网”以后,中国移动对自己在价值链中的定位就很清楚:做基础平台提供商,明确提出了与ISP收入分成方式,上海移动、广东移动和北京移动已从2月起就短消息、移动数据与应用供应商利润共享。随着无线数据传输技术日益成熟,短信息服务催生出巨大的移动商机。
截止6月底,中国手机市场有1.17亿用户,数据业务如手机短消息仅占1%,而这个比例将可能变成80:20。随着下一代分组交换网的出现,数据业务到2003年将占整个移动业务的45%。
信息产业部数据表明,今年手机短信息的发送量将达到100亿条,市场价值达10亿元。中国移动去年短消息是2.5亿条,今年预测目标10亿条。而短信息只是移动互联网中的金山一角。
移动简介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是在分离原中国电信移动通信网络和业务的基础上新组建的国有骨干企业,2000年4月20日正式成立,注册资本为518亿元人民币,共有员工11.45万人。中国移动在我国18个省(区、市)设有全资子公司,并全资拥有中国移动(香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由信息产业部实行通信行业管理;财务关系隶属财政部;实行国家计划单列,公司的长远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分别纳入国家通信发展整体规划和年度综合计划。
吉通后来居上
吉通是最早涉入数据通信领域的公司之一,7年风雨把吉通打造成中国第二大数据通信提供商。
其主要业务:通过光纤和微波及专线连接的互联网接入、帧中继及异步数据传输、包括虚拟主机、服务器托管、VPN的增值服务以及国际、国内长途IP电话。
自1994年成立起,作为“金桥工程”唯一业主,吉通“更多承载了中国电信业的历史”。
“以天盖地”,吉通从卫星业务切入,拥有180个卫星地面站和近万余公里的光纤资源,传输带宽达622M。“更多是在做一个备份的需要”,覆盖光纤网到不了的区域。
1995年互联网对吉通是一次转机。当年9月,金桥网作为国内两大互联网单位之一,获得国际信道出口权,这就打破了ISP领域中国电信独家垄断的局面。
“再划里程牌的话,当属IP电话”,数据和语音开始结合。1999年5月17日,开通IP电话试验网,专注于数据业务的吉通找到了切入电信运营商的契机。2000年吉通又正式获得了经营IP电话的许可权。
吉通IP电话总端口数1000E1,已通达全国110多个城市、190个国家与地区,并可在30余个国家国际漫游。2001年8月9日,吉通与美国iPass公司合作开通150多个国家的全球漫游167拨号上网特服号。
从1999年开始,吉通先后在16个城市建设了ATM/FR网络,开始由初期的卫星通信网为主向光纤传输网为主过渡。目前吉通骨干网全国有110个接点,总长一万多公里,传输带宽达到155M,并将扩容至622M,出口总带宽150M,即将扩容至460M。预计到明年年底之前,会完成40G的光纤网建设。初步形成了骨干网、省网和城域网的三层网络优化结构,并将向高速宽带综合业务通信网演进。
吉通获得的电信业务许可证有:VAST及微波通信业务(1995年)、Internet国际、国内业务(1996年)、ATM/FR国际、国内业务(1999年)、IP电话国际、国内业务(2000年)。
以产品链,吉通的数据业务分为三大块:Internet接入业务;帧中继和VPN,仅次于中国电信,覆盖全国20个城市;主机托管业务,全国128个城市。
据IDC去年底统计,数据业务每年增长率为25.6%。1999年,中国整个数据业务收入是1.6亿美金,2004年会达到5亿;接入市场是1.5亿,到2004年将达4亿。
“不是说我们要瞄准过去,而是瞄准未来。”
吉通简介
吉通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是经国家经贸委批准,1994年1月12日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成立,由彩虹集团公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国投电子公司等国内电子、通信和金融业的十家大型国有企业参股组成的股份制企业,归口信息产业部领导。吉通公司是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的业主,承担金桥工程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吉通目前全国有128个分公司,2000余人。
网通数据梦想
两年前的毅然选择使网通崛起。在ATM和IP两种“路线斗争”中,IP Technology最终成为赢家。以IP为核心竞争力,战略专注于数据业务的宽带骨干网络运营商网通做着一个宽带的梦想。
中国数据通信100%的增长率令网通兴奋不已。数据业务将在网通占主导地位,占到网通营业收入的一半或以上。网通希望能撷取10%的数据份额。
骨干建设
数据业务是网通重要的发展策略。当然,这个主导地位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确立的。去年数据业务在网通的营业收入中只有25%,更多的还是来自语音。随着骨干网建设投产,网通的数据比重就会起来。
网通的网络建设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础网络建设(Infrastructure),全国铺开,做运营商的运营商。2000年12月28日,网通基于IP协议和密集波分复用技术(IP/DWDM)的全光纤宽带互联网CNCnet开通并投入运营,全长8490公里,带宽40G,连接中国东部17个重点城市。经过三期工程,网通网络已经覆盖中国120多个城市,骨干网总长度12000公里,未来将达二万多公里。
一套是属于业务网络建设,语音、专线、VPN、卫星等客户需求,从城域网、骨干网到国际线路网、海底光缆一系列建设。网通建成了VoIP网络、国际帧中继网络和国际局,拥有355M国际出口带宽,互联网专线接入提供2M至622M的速率端口,并支持SDH、ATM、DDN、FR、卫星等多样化接入。
国际带宽业务是一个长期战略。网通积极参与APCN2、中美二号光缆等建设。2001年7月15日,海缆施工船“福星号”徐徐放下中国网通国际海缆,网通成为中国电信之后,在中国大陆第二个拥有国际海缆和登陆站的电信公司,将主要为各国运营商提供传输层面的带宽资源与服务。
宽带接入
2001年是网通的宽带接入年。网通的股东构成让人浮想联翩:利用铁道的全国骨干网和广电的城域有线网,加以IP技术改造,就可以解决全国联网和地区接入。但这只是“逻辑推理的理想结果”。
网通有步骤地规划了从城域网到接入网的建设过程。从去年起,网通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开始城域网建设,目前已经在全国17个城市全面展开,有10万用户。比较成功的如浙江宁波。
此前曾有人对网通的40G光纤骨干网不以为然,容量再大也不能把优势延伸到用户桌面。如今,网通掀起了小区巷战的接入战火,“合作模式非常积极”,用户数目标是800万到1000万。网通已各地社区实现宽带接入,进行注资重庆宽带网、与国家信息中心合作等上下游举措。与广电合资的杭州网通信息港大获成功,不到6个月已经接入1万个客户。网通的“杭州试验”将能复制,并绵延到全国。
“运营商的运营商”也离不开虚拟运营商的合作。网通给铁通、世纪互联提供带宽出租。网通跟中国移动、吉通甚至和讯、tom.com合作,为各地ISP提供漫游和国际出入口服务,推行“ISP联盟计划”。
“我们是建架一个大的网的网。”网通希望一起让市场的生物链各个环节更丰富,希望IP行业共荣共存。“网络经济是个生态经济,宽带就是这个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草。”
网通简介
1999年2月11日,在国务院总理办公会上,由中国科学院、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铁道部、上海市政府提出的“中国高速互联网络示范工程”项目得到了肯定。4月9日,根据国务院及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四方召开会议,决定联合成立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以承担高速互联网络示范工程的建设和运营工作。这次会议成为中国网通的第一次董事会。8月6日,获得国家工商局颁发的营业执照,从而宣告了中国网通信的诞生。中国网通致力于新一代电信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全方位宽带电信服务。
中广卫观望
我国的卫星事业起步于1965年。而真正的卫星通信从80年代中期开始。1984年4月8日,第一颗“东方红二号”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发射成功。目前,我国已升空9颗通信广播卫星,中广卫、东方卫星、鑫诺的国内三颗,亚洲卫星公司三颗,亚太三颗。
作为国字头第一大卫星公司,中国广播通信卫星公司再次受到关注,从去年就开始的中国卫星通信集团组建已经进入尾声。卫通希望通过购并、合作,3、5年内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卫星运营企业,国内份额占到70-80%。中广卫的数据业务期待着“大的整合”。
国内VSAT通信业务在90年代初主要服务于话音。随着固定电话网飞速发展,VSAT通信逐渐萎缩。90年代中期,无线寻呼联网促进了VSAT在低速数据通信中的应用。近年,VSAT通信开始与互联网和多媒体相结合,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交互式远程教育等服务。
1998年,就在广州信网通掀起卫星接入市场波澜的时候,中广卫仍在争论做不做。去年10月步双威后尘,中广卫开始卫星互联网业务试运行,采用美国休斯DirctPC,推“中星在线”高速卫星接入和多媒体广播服务,400K包月2500元,雄心勃勃要营造中国“最e的家庭”。2001年2月份正式商业运作。
中广卫网络资源基本上有三大块:75%左右骨干网,去年底已经开通;百分之十几做接入网,进行大半年了;剩下不到10%做在中美海底光缆事故中崭露头角的CDN(卫星和内容分配网络)。
十几年来,国家一直对中广卫大力政策倾斜和扶持。中国电信目前租用中广卫的“东方红三号”星23个转发器(该星共24个转发器),用于一部分话音业务的传输备份,这也是中广卫的主要收入来源。“我们提供卫星信道,联通的45M出口也是通过我们做的。”
在中广卫中星在线总经理黄锐看来,出口带宽比卫星信道本身的成本更大,卫星信道价格“刚性比较大”,卫星一上天15年成本就定在那儿了。众所周知,卫星接入具有不对称性,标称值400Kbps,其下行和上行业务量比值约为8∶1。跟DDN、ISDN等传统接入模式相比,中广卫有一些优势;但对ADSL、小区网、城域网等,成本比它们高,竞争力就有问题,只能“敌进我退”,因为卫星“手比它伸得远”,而且实施快,“它还没到那个地方,我先用着,用了二年你来了我让你呗。”
意识到卫星通信市场本身有限,在全球的份额也就15-20%,中广卫“绝不仅仅做一个卫星接入”,寻求全业务发展。有光缆骨干网(象吉通当年走的路),也在争取3G牌照。有ISP执照的中广卫将“马上拿到IP电话的许可”,号码是17930;也在申请2.5G(频率)的无线接入牌照。中广卫正准备与一些ISP、ICP合作,把内容通过卫星信道广播到小ISP或离用户较近的局端。另一个方向,则是远程教育。
中广卫简介
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ChinaSat)成立于1985年,在国家工商管理局登记,是国内首家运营卫星通信广播业务的国有企业,现资产总额达12.3亿元人民币,隶属于信息产业部。中广卫现拥有“中星6号”、“中星8号”两颗卫星。其中“中星6号“已在轨运营。公司经营多套VSAT系统,各种单、双向用户站已达2000个,服务于民航售票、海洋预报、地震监测、金融咨询、期货证券、话音通信以及无线寻呼和高速数据全国联网等业务。受国家主管部门委托,中广卫与“全球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签署投资与合作协议,负责国内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的运营工作。为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中广卫正着力基于卫星通信技术的多媒体通信系统、宽带高速数据传输系统以及卫星农村电话系统的开发。
铁通老兵新传
在七大电信运营商中,“黑马”铁通是最有可能跟中国电信在数据通信上“有一拼的”。铁通很有底气,“我们的数据网规模和中国电信相当”,铁通技术总监周惠林说,数据业务“比固话的(10%)要大”。
继全国范围的放号和实现互联互通之后,数据业务将来“绝对是铁通的第二大卖点”。以其骨干网、接入网为承载,路内的MIS信息管理系统也将“浮出水面”。
全程全网
进入电信市场,铁通的最大的优势:“全程全网”;采取了“人海战术”,7万人分布在12万公里的线路上;还有政策优势,“铁路也是国家垄断企业,允许铁通利用铁路的经营权进行光缆建设。光缆跟着铁路走,设计、勘察、铺设线路都很简单了,不需要租地、征地。”
铁通拥有全国三大通信网之一,拥有7万公里铁路沿线的通信网络和12万公里的长途通信线路,其中干线光缆7万公里,数字微波1.2万公里。电话已覆盖中国500多个城市、700多个县城和集镇。铁通还开通运营了36个城市的互联网以及1300多个城市的无线寻呼网。其采用最新技术的电视电话会议网,已经覆盖全国70多个大中城市。
哪里有铁路,哪里就会有铁通。
铁通投入运营后,向铁路和社会公众提供:固定电话、国内长途、本地电话、传真和电报、接入服务、寻呼乃至卫星和有线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全国范围内公共数据传送及通信网络元素出租出售等通信业务。铁通还将利用其专网优势,大力发展大客户战略。铁通2001年经营收入目标60亿元人民币;使本地电话用户突破500万户,发展1万个大客户;发展互联网拨号用户10万户,新增寻呼用户50万户。
但全国一张网并不能撒腿就跑。铁路专网虽是全国第二大通信网,但只覆盖铁路沿线;采用不同技术分叉保护,而不是象电信公网以环网拓朴结构迂回保护;带宽有限;本地网薄弱,远不是一个“电信级”的网络。要满足公网的要求,铁通尚需对传输网、交换网、数据及多媒体网和城域网等进行改造。
2001年7月12日,铁通“不失时机”开通了京沪穗高速环9800公里、400G带宽的DWDM/SDH光纤骨干网一期工程。西南、西北和东北、东南等几个环正加紧建设,预计11月底将全面开通。
铁通400G光纤骨干网的战略意义大于实质性内容,它为铁通提供综合电信服务奠定了基础,铁通将来提升和拓展话音、数据业务预设了潜台词。
最大的商机是网源出租。“国家只允许中国电信、联通和铁通三家电信运营商网源出租”。在这方面“我们有一些优点,因为网越大,越调度张路才能发挥你的优越性。但是,由于我们刚建成,特别是接入部分还有一些困难。”
本地接入网是铁通面向社会发展电话用户的基础,也是铁通的薄弱环节。今年初,铁通即启动本地网扩容改造工程,主要发展光纤接入、用户数字环路等接入网技术,使本地交换能力达到1500万线。
“路权内外”
由于历史的原因,铁路通信一直承担着铁路路内部系统的通信服务。铁路如今正在为第四次全国大提速做准备,对于通信服务有着更高的要求。
正是为了满足铁路运输实时管理系统的需求,铁通开始建设数据网。“当时叫X.25(一种广域网分组交换模式),有2500多条线的规模。”铁通初期数据网的规模与中国电信不相上下,“包括各自的设备厂商,我们都是相互了解的。中国电信刚开始建的是3万路端口,我们铁道部5万啊!”
不过,由于建了几个专网,铁通数据网的发展速度有限,数据业务在铁通有很大的特殊性,仍在“路内”奔突。
目前铁通的数据网已经完成了三期工程改造,基本覆盖全国大中小城市,“有一千个节点,几万个端口”,主要是为铁路运输的管理信息系统(TMIS)、客票联网系统(PMIS)、实时跟踪系统(DMIS)等服务。此外,铁通为大的IP运营商提供线路服务,为大客户提供帧中继、ATM-PVC/SVC、VPN等业务。为让IP电话网覆盖更多城市,铁通还启动了IP电话网的扩容。
以四大基础工程———交换网1500万线、以京沪穗高速环为基础的全国宽带网、高速互联网以及基于全国统一平台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为依托,铁通希望自己扮演一个电信综合信息服务商的角色。
铁通简介
中国铁道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信息产业部核准,国家工商管理局注册,由铁道部控股(51%)、全国14个铁路局等共18家股东(合计占49%)共同出资组建的国有大型电信运营企业。公司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铁通在全国4个直辖市和29个省会城市设有分公司,总资产136亿元,注册资本103亿元,员工近7万人,专门从事固定电话、互联网、数据通信等业务。铁通目前由铁道部直接管理,同时接受国务院电信行业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
3. 有哪些网络即时通讯软件
即时通讯(Instant Messenger,简称)软件可以说是目前我国上网用户使用率最高的软件,无论是老牌的ICQ,还是国内用户量第一的腾讯QQ,以及微软的MSN Messenger都是大众关注的焦点,它们能让你迅速地在网上找到你的朋友或工作伙伴,可以实时交谈和互传信息。而且,现在不少IM软件还集成了数据交换、语音聊天、网络会议、电子邮件的功能。
即时通讯的历史
IM软件的历史并不久远,但是它一诞生,就立即受到网民的喜爱,并风靡全球。在它的发展史上,以色列人是功不可没的。正是四位以色列籍的年轻人,在1996年7月成立的Mirabilis公司,并于同年11月推出了全世界第一个即时通讯软件ICQ,取意为“我在找你”——“I Seek You”,简称ICQ了。直到现在,ICQ已经推出了它的2002a版本,在全球即时通讯市场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目前,国内最为流行的即时通讯软件是OICQ(简称QQ)。它以良好的中文界面和不断增强的功能形成了一定的QQ网络文化。Messenger虽出道较晚,但依托微软的强大背景,实力也不可小视。作为Windows XP的一部分,Messenger 整合了操作系统的许多功能,如多种形式的聊天选择、多人的单窗口讨论式交流以及充分的文件与桌面共享功能等。它的令人耳目一新的中文界面和注册方式,连同它强大的功能,着实吸引了众多的眼球的注视,此外还有许多有特点的IM软件。
即时通讯的原理
我们经常听到TCP/IP和UDP(用户数据报协议)这两个术语,它们都是建立在更低层的IP协议上的两种通讯传输协议。前者是以数据流的形式,将传输数据经分割、打包后,通过两台机器之间建立起的虚电路,进行连续的、双向的、严格保证数据正确性的文件传输协议。而后者是以数据报的形式,对拆分后的数据的先后到达顺序不做要求的文件传输协议。
QQ就是使用UDP协议进行发送和接收“消息”的。当你的机器安装了OICQ以后,实际上,你既是服务端(Server),又是客户端(Client)。当你登录OICQ时,你的OICQ作为Client连接到腾讯公司的主服务器上,当你“看谁在线”时,你的OICQ又一次作为Client从QQ Server上读取在线网友名单。当你和你的OICQ伙伴进行聊天时,如果你和对方的连接比较稳定,你和他的聊天内容都是以UDP的形式,在计算机之间传送。如果你和对方的连接不是很稳定,QQ服务器将为你们的聊天内容进行“中转”。其他的即时通信软件原理与此大同小异。
1、用户首先从QQ服务器上获取好友列表,以建立点对点的联系;
2、用户(Client1)和好友
4. 最优秀的即时通讯软件是什么
MSN
5. 想找有关芯片设计方面的工作,怎么都很难啊,有没有什么小公司可以实习给介绍一下啊学通信的,应届毕业
一个IT人士的个人经历,给迷失方向的朋友
这些日子我一直在写一个实时操作系统内核,已有小成了,等写完我会全部公开,希望能够为国内IT的发展尽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最近看到很多学生朋友和我当年一样没有方向 ,所以把我的经历写出来与大家共勉,希望能给刚如行的朋友们一点点帮助。
一转眼我在IT行业学习工作已经七年多了,这期间我做过网页,写过MIS、数据库,应用程序,做过通信软件、硬件驱动、协议栈,到现在做操作系统内核和IC相关开发,这中间走了很多弯路,也吃了不少苦。
我上的是一个三流的高校,就连同一个城市的人多数都不知道。因为学校不好也就没有指望能靠学校名气找一个好工作。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努力上了,大一开学前的假期我就开始了学习,记得我买的第一本书是《计算机基础DOS3.0》,大家别吓着了,其实当时已经普及了DOS6.22了,只是我在书店里看到了DOS4.0,5.0,6.0的书,以为像英语那样是第四、五、六册,记得当时到处找DOS1.0,现在想想也幸好我没有找到:)开学前我学完了PASCAL,那时既没有计算机也没有人可以请教,我连程序是什么的概念都没有,只好死记硬背代码,然后拿纸写,我一直到大三才有了一台486,在这之前用纸写了多少程序我也记不清楚了,只知道最长的一个我拿A4大小的草稿纸写了30多页,我的C语言、C++、VC都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入门的。所以说条件是可以克服的,希望我的经历多少给条件艰苦的同学们一点信心。第一次上机是在我姐夫的机房,我的心情激动的无与伦比,但是一上机我立刻傻了眼,他们用的是英文版的Win3.1,我的那点DOS知识都见了鬼,上机提心吊胆的一阵瞎摸,一不小心把Word弄成了全屏,怎么都还不了原,当时真是心急如焚,我以机器被我弄坏了。第一个C语言程序,就是那个经典的HelloWorld,我调了几个星期,上机机会非常少,也没有书告诉我开发环境(TC2.0)需要设置,而且开始我都不知道有编译器,我甚至自作聪明把写好的程序扩展名从.c改成.exe,结果可想而知。
大一学完了C、X86的汇编、数据结构、C++。由于精力都花在自学上了,大一下四门课挂了彩,三类学校就是这点好,挂上一二十门也照样毕业。不过扯远点说,我那么刻苦都及不了格,可见我们国家的计算机教育有多死板。
大二准备学VC和BC,当时难以取舍,后来选了VC,不为别的,只为书店里两本书,VC那本便宜6块钱。我的努力在班上无人能及,学的日夜不分,大三有了计算机后更是如此,很多次父亲半夜教训我说我不要命了,我一直觉得自己基础差,记忆又不行,条件也不好 ,所以觉得只有多花点时间才能赶上别人。居然后来有许多朋友说我有学计算机的天赋,让我哭笑不得。我用的是486,16M内存,1G硬盘,当时同学们的配置都是P166MMX,我安装一个Windows NT4.0需要一个通宵,编译一个BC5.0向导生成的程序需要近两个小时,我的显示器是个二手的,辐射非常大,开机屏幕冒火花,看起来很酷的:),有一次程序写的太久,觉得怎么白色的编辑器背景变成了紫色,以为显示器坏了,后来才发现眼睛不行了,不过说来也奇怪,到今天我的视力还能保持1.5,真是个奇迹。但是就是那台破机器陪伴我两年,让我学会了VC、Delphi、SQLServer等。后来那台机器给我阿姨打字用,据她说一天她正打的开心,一股青烟夹着火苗从显示器钻出来,之后它才寿终正寝。
大三假期找了个机会在一个计算机研究所实习,与其说实习不如说是做义工,工作了两个月一分钱没有拿。但是这两个月对我的发展帮助很大,让我早一步了解了社会,刚去的时候我当然是一窍不通,在那里我熟悉了网络,学会了Delphi和Oracle。由于工作很认真,得到了比较好的评价,在一位长者的引荐下,我开始和他们一起做项目,这使我在大三大四就有了自己的收入,大四又找了两家MIS公司兼职,虽然钱不多,但是在学生期间有1000多的收入我已经非常满足了,我终于用自己赚的钱把计算机换了。大四下开始找工作,这时我的工作经验已经比较多(当然现在想想非常幼稚),开始听父母的想去那个研究所,实习过那个部门也希望我能去,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最后不了了之,这种单位就是比较官僚,我一气之下就到了我兼职的一个公司做MIS的TeamLeader。在大三到毕业一年的时间,做过了各种MIS,从煤气、烟厂、公安、铁路、饮食到高校,什么有钱做什么,工作也很辛苦,经常加班和熬通宵,从跟客户谈需求到设计、编码、测试、交付都要上。那时觉得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还不错,现在想想真是很肤浅。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很容易被误导,各种开发工具让人眼花缭乱,同时也觉得很受公司器重,但这样工作永远是一个低层次的开发者。不要跟我说什么系统分析有多么多么重要,多么多么难。你以为自己跟用户谈需求做设计就是系统分析和设计了吗,国内又有几个公司能够做的很到位很规范?我是ISO9000内审员,也在Rational公司受过多次培训,拿了4个证书,还有一个公司让我去做CMM。这些我听过很多,但是很多事情到内就变了性质,一个公司不是通过了ISO9000或者CMM就能规范了,我现在在一家有几十年历史的外企工作,里面的管理不是一般国内企业能及的。作为一个毕业不久以前没有步入过社会的学生,几乎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掌握系统分析和设计,面向对象、UML只是一个工具,关键是人本身的思想,不是说你熟悉了C++、Rose就能够做出好的设计,相反如果你具备了很高的素质,你可以用C写出比别人用C++更加模块化的程序。
话说远一些,国内软件开发行业有一个怪圈,很多人觉得VC > Delphi > VB,真是很搞笑。这几个软件我都做过开发,说白了他们都是工具,应该根据应用的需要选择采用哪个,而不是觉得哪个上层次。如果你因为用某个开发工具很有面子而选择的话,只能说明你很浅薄。如果说层次,那么这些工具都不上层次,因为它们用来用去都是一些系统的API,微软的朋友不会因为你记住他们多少个API或者多少个类就会觉得你很了不起,你永远只是他们的客户,他们看重的是你口袋里的银子。我也做过系统内核,我也封装过很多API,同样我也不会看重那些使用这些API做二次开发的客户,除非他能够作出自己独到的设计。
至于有人认为C++ > C那更是让人笑掉大牙,不妨你去打听一下,现在有几个操作系统内核是用C++写的,又有几个实时系统用的是C++,当然我也不是说C++不好,但是目前的内核和实时系统中C++还无法与C匹敌,至于说C++适合做应用系统的开发那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我的观点是不在于你用什么工具和语言,而在于你干什么工作。你的设计体现了你的技术层次。
这样干了一年我觉得非常苦闷,做的大多数都是熟练工种的活,个人技术上没有太多的提高也看不到方向。所以决定离开这个城市去上海,寻求更好的发展,并且打算放弃我以前的MIS转到通信行业。
写到这里不能不提到我女朋友,我们是在来上海前半年认识的,她大四在我公司实习,公司派她给我写文档,我们的感情发展的很快。她告诉我很多事情,她家原本是改革开放的第一批暴发户,她母亲爱打牌,输掉了几百万,还欠了很多债,她有男朋友,但是她对他没有感情,只因为他给了她母亲两万多块钱,后来还强迫她写了四万块的借条,她男朋友背叛过她并且不止一次打她,现在逼她结婚不然就要她还钱。这人居然还是一个高校的老师!她母亲把父亲给她的学费花了,因为拖欠学费她没有办法拿到毕业证。她母亲现在有病需要钱,我拿出了自己的一点积蓄并且跟朋友们接了一些,替她交了学费并给她母亲看病(后来才知道看病的钱又不知所终,就连她母亲是不是有病我都不知道,但她也是没有办法)。这个时候我家知道了一些事情,坚决反对我和她在一起,她原来的男朋友也极力破坏。无奈之下我们决定早一定离开这个伤心的城市,并且瞒着我们家。由于时间仓促,我只准备了4000块钱,她仅有的几百块钱也被她母亲要去了,我买了三张票,一张是中午的,两张是晚上的,中午我的家人把我送上船,他们一离开我就下了船,我和她乘坐晚上的船离开了这个我和她生活了很多年的城市,带走的只是一身债务。没有来过上海的我们两个性倔强,都不愿意去麻烦同学和朋友。来到上海是傍晚6点半,我们都不知道该去哪里,我们找了一个20块钱的旅馆,这个房间连窗户都没有,7月份的天气酷热难耐,房间里非常闷热。第二天我们开始租房子,因为身上的钱不多,我们基本都是步行,花了一个星期时间,不知道在浦东转了多少圈后找到了一个400块的房子,但是我们都 不了解上海是付三压一,还要付半个月的中介费,买了一些锅碗瓢盆后,我们身上只有800块钱了,工作都还没有着落,这800块钱要支持到我们拿到第一个月工资,为了省钱我们自己做饭,每天买菜只花两块钱,她非常喜欢吃(也可能她在大学经常挨饿的愿意),看到她现在这样省吃俭用我真的很不忍心。她以前的男朋友也没有放过她,经常打电话来骚扰,并且来上海看她,还说了不少恐吓她的话,她过于善良,说他以前毕竟帮助过她,叫我不要与他一般见识。以后的每天在家就是苦等面试通知,原本我想迅速找一家MIS公司解决眼前的困难,但是她坚持让我不要放弃自己的理想,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找到了一家通信公司,4000块的工资虽然赶不上MIS公司给我开出的价位,但也够在上海生存。她也找到了工作,第一天上班她哭了,这是她来上海第一次流泪,我心里很难受也很感动。
由于是全新的行业,我把自己降到了零点,我学的VC、Delphi、数据库派不上用场,摆在我面前的是嵌入式、协议、信令一些我从未接触过的知识。我知道我没有退路,于是拼命的学习,我把自己当做一个应届毕业生一样,一分努力一分收获,半年过去我终于熟 悉了工作,并且得到了公司的表彰,薪水也加了一级。后面的日子里我们省吃俭用,把欠朋友的1万多块钱还了,日子终于上了正轨。这时女朋友告诉我她想考研究生,我也很支持,于是她辞职在家备考。
另外,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ProjectManager,他原来是一个大通信公司的产品经理,对人非常和善,我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他也给了我许许多多无私的帮助。在工作上他给我充分的空间和信任。记得公司安排我维护一个接入服务器软件,由于代码量不算太小(5万行),资料和文档都不齐全,我维护起来非常吃力,所以想重新把它做一遍,公司领导不太支持,可能觉得工作量太大,但是他极力支持我,私下里他让我放手去做,我的维护工作他挤时间做。在他的支持下,我花了半年时间完成了接入服务器的软件,并 且实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TCP/IP协议栈。在这里我学会了嵌入式系统设计、驱动开发、TCP/IP和很多通信的知识,我花了一年时间终于使自己从MIS开发转到了通信行业,并且站稳了脚跟。我的开发大量是对硬件的直接操作,不再受微软的操作系统,VC、Delhpi这些开发工具的约束,我终于看到了另外一片天空。
我做事情喜欢追根问底,随着开发的深入,软件开发与硬件联系越来越紧密,硬件知识的匮乏又对我的发展产生了障碍,而且芯片技术基本上掌握在国外公司的手里,这对做系统级设计是一个非常大的制约,一个新产品出来,第一道利润(也往往是最丰厚的利润)常常都被IC公司如Intel、Motorola赚去了,国内的厂商只能喝点汤。所以我决心解决自己的硬件技术障碍,并打算离开通信行业,进入IC设计相关领域。
当然我明白如果我对硬件了解的非常少,没有哪家IC公司会仁慈到招我这样一个一窍不通的人来培训。所以我必须努力打好基础,学一些相关知识为以后做准备。就像我开始从MIS转到通信一样,我看过大量通信方面的书,并且给一个ISP做过RADIUS计费分拣台,在这样的背景下这家通信公司才给了我这个机会。我在的通信公司是做系统设计的,有不少PCB Layout硬件人员,平常我就注意向他们学习,由于我做的是软件,在公司看硬件资料不好意思,所以开始只好在家看,刚来上海工作我连续一年都在加班,后来不加了,因为我要挤出时间学习,通常我12点左右睡,第二天5点半起,我上班比较早,地铁上如果人不多 我也用来看书。学习当然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有些实在不懂的问题就积累起来问硬件人员,他们的帮助使我学习进度快了很多,因为在没有人点拨的情况下自学,我的一半时间是 花在解决疑难问题上,但这种问题经常是别人的一句话就可以让我豁然开朗,我非常庆幸我有这样的学习环境。在后面的一年里,我学会了看硬件原理图,学会了简单的硬件设计
(模拟电路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事情就是这样的,当你安安份份做软件,别人永远认为你是软件开发人员,在你开始学习硬件时别人未必会认同,有位中兴通讯的朋友还对我说过,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东西都学完。我也明白这一点,但我希望自己做的更好。但当你熟悉硬件后大家又会觉得你好像原本就是软硬件都懂的,同事们也都习以为常了。这个时候我可以把硬件资料堂堂正正的拿到公司看,没有人再大惊小怪了。让我比较自豪的是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了一个IAD(软交换的终端设备)系统方案,包含软硬件的选型、设计等内容,这
个方案得到了公司和同事们的认同,让我感到非常欣慰。
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当我的硬件有了一定的进步后,我的软件设计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可以从更深层次理解问题,我做的接入服务器CPU是Motorola PowerPC860,熟悉的朋 友都知道860 QMC与软件的批量数据传输通常采用BD表的方式,硬件人员做驱动的时候习惯 采用固定BD表,每接收或发送数据都将数据从BD表拷贝到用户Buffer,或从用户Buffer拷 贝到BD表,由于理解的比较深入,我自己重新实现了这个过程,采用动态BD表的方式,驱动从一个网口接收数据,提交给我的软件进行三层交换,直至从另外的接口发送出去,没 有进行一次拷贝。这样的设计大大提高了性能,使系统的指标接近理论值。软硬件的结合使我的设计水平上了一个台阶。我现在写的这个操作系统,编译后我把程序反编译成汇编,找出其中不优化的代码,然后在C程序中进行调整。举个例子,很多CPU没有专门的乘法指令,这个大家应该都知道,在这种CPU上进行一个乘法操作常常会花费大量的指令周期,有的朋友会说这个我知道,我会尽量避免采用×号,但是事情往往不是那么简单,你知道 C语言中数组的下标操作是怎么实现的吗?仔细看看反汇编的代码你就会明白,同样是通过下标的定位操作,C编译器会有时候会产生位移指令,但有时候会用乘法实现,两者效率往往是天壤之别,所以明白这些问题你才能将系统性能提升到极致。这些问题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话以后可以共同探讨。
话说远一点,我由衷的希望在软件上做的比较深入的朋友们有机会学学硬件以及其它 相关知识,尤其是做底层开发和嵌入式设计的。这对软件技术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帮助,否 则很多事情你只知道该这样但不会明白为什么该这样。我这个观点在我现在的IC公司Proj ect Manager那里也得到了验证。他告诉我们公司现在802.11芯片产品的软件经理原本是 做该芯片硬件设计的,某某某原本是做软件的,现在在做IC,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只是在国内这样的风气不是非常流行。
我有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只有当我干好本职工作后,我才会学习与工作关系不 大的技术,这样公司的上司才不至于反感,在入门阶段的问题我通常不去问那些资深人士 ,而是问一些资历比较浅的朋友,比如刚毕业不久的学生,因为他们往往会跟你详细的讲 解,而资深人士通常觉得你的问题太简单,所以回答的也很简单,我又不好意思多问。等 技术上了一定的层次后我才会问他们,他们也能给你比较深入的回答。另外,有些朋友说我机会比较好,他们也希望能从事新的工作可惜没有机会,我听了只有苦笑,我的机会了 解的人都应该知道,我没有出生在什么IT世家:)也没有谁一路提拔我,所有的路都是自 己走出来的,我母亲去世比较早,我的后母(我叫她阿姨)看着我努力过来的,一次她看我大年30还在写程序,她说像我这样努力木头都能学出来。
我的最终目的是IC而不是PCB,所以我下一步的准备开始学习IC设计的知识。公司的同 事没有懂IC设计的,后面的路又要靠自己了,我买了不少相关的书,在网上也查了很多的 资料,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VHDL,并且用软件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设计和仿真(没有设 计ASIC,只是针对FPGA),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渐渐明白了IC设计的基本流程,同时也明 白了这条路的艰辛。这个时候我已经做好了跳槽的准备,我向一家业界又一定知名度的IC设计公司投了简历,并通过了漫长的面试(4个多小时)。其他的一切我都比较满意,唯独薪资差强人意,我也明白原因,因为我是这个行业的新人,我没有经验,我再一次将自清零了。公司老板问我6000多一个月能不能接受,我知道他也是照章办事。想想我通信行业的朋友们,基本上都是年薪10万以上,月薪过万的也比比皆是,朋友们也帮我介绍了不 少待遇不错的公司,我该怎么选择,当时我很犹豫,我热爱我的事业,我向往我的追求,但我也是一个普通的人,我也需要养家糊口,我也想早一点买房买车。生活给我出了一道难题。
爱因斯坦在63岁时说过"一个人没有在30岁以前达成科学上的最大成就,那他永远也不会有。"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压力和震动,我马上就26岁了,离30只有四年时间,我必须抓紧这几年宝贵的时间,努力达到我技术上的最高峰。为了这个理想,为了能离自己的梦更近一些,我选择了这家IC公司,我明白自己的薪资和公司刚进来的硕士研究生相差无几,但为了今后的发展只能忍受,一切又得重新开始。换行业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尤其从一个春风得意的位置换到一个陌生的岗位,感觉象从温暖的被子里钻出来跳进冰水中,让人难以接受。在原来那家通信公司,我是唯一两年时间涨了五次工资的员工,公司和同事 都给了我极大的认可,工作上也常常被委以重任。但现在这一切都成了过去,在新的公司 我只是一个新人,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在意我过去的成绩。我决定重新开始,我把自己看作 新毕业的学生,我要用自己的努力得到公司的认可。进入新的行业是非常痛苦的,我告诉自己必须忍受这一切,虽然外面有很多诱惑,但是既然作出了选择我就不允许自己轻易放
弃。
我现在已经在这家新公司上了一个多月的班,开始非常艰难,现在慢慢适应了。第一 个月结束时,Team Leader找我谈话,说我是新进员工中最优秀的一个,我心里很欣慰,这也算对我努力的一个肯定吧。在这里还要感谢我的女朋友,她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鼓舞, 每次在我动摇的时候她都在鼓励我,让我坚持自己的理想,刚来上海是她让我不要勉强去 做MIS,这次也是她让我顶住了月薪过万的诱惑,没有她我可能不会有今天的成绩。现在的公司有自己的操作系统,自己的CPU、DSP和其它芯片,在这里我能学到世界上 最先进的技术,我们的设计开发不再完全依赖别人的硬件和系统,这让我很开心。我打算等工作步入正轨后,全力学习新的知识,实现我的理想。
在后面的两年里我给自己定下了几个目标:
一.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在工作上得到公司和同事们的认同;
二.努力学习IC硬件设计知识,多向同事请教,并利用一切机会多实践;
三.实现我的实时操作系统的主要部分,完成TCP/IP协议栈模块,并免费发布源代码;
四.和我女朋友结婚并买一套小房子,这是最重要的,因为我明白事业是可以重来的,但是珍贵的感情很难失而复得。
在这里提一下我现在开发的操作系统,它是一个实时嵌入式系统,目前支持以下特性:
a.支持时间片轮转调度和基于优先级调度,最多64个优先级;
b.抢占式实时内核;
c.为了便于移植,主体用标准C实现;
d.汇编代码非常少,不到100行;
e.支持任务管理,各任务有独立的堆栈;
f.进程同步和通信目前完成了Semaphore,Message Queue正在调试;
g.实现了定时系统调用;
h.可以在windows上仿真调试
我还打算下一步实现优先级反转保护,Event Flag,Data Pipe,内存管理(以前实现过) 、驱动接口等。在这之后我还会努力完善它,比如加入文件系统,协议栈、调试接口等。希望朋友们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此不胜感激!
后记:
就像有的朋友说的,我的经历或许会给一些朋友产生误导,在这里我必须说明一下。我来上海以前学习过于拼命,常常晚上只睡3个多小时,我身高1米71,那时只有108斤(我 现在130多),家人也说我这样拼命活不过60岁,但是当时的我太固执,我对他们说只要能 实现理想活50岁我就够了。那时的拼命使我的身体受到了影响,有一次早上突然腰肌剧痛难忍,痛的我倒在床上站不起来。虽然我现在已经比较注意,但有时候还会隐隐作痛。后来在女朋友说服了我,来上海以后我不再如此。我经常引用父亲的一句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而且我也发现拼命不是办法,我可以熬一两个通宵,最多的一次我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 但是我半个月都没有恢复过来,这样是不是得不偿失?学习工作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像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我现在非常注意调整学习和工作的强度,我要保证每天尽量有 相对充沛的精力,一些年轻的朋友觉得自己也应该拼命努力,这让我多少有些担心,如果我的故事能让你在学习工作上多一点兴趣,我会感到很开心,但如果误导了某些朋友,让你做一些不值得的付出,我会感到很内疚。
技术没有贵贱只分,我以前换行业是因为自己的兴趣所致,而不是对哪个行业有什么偏见。我希望我的经历不要给朋友一个错误的导向,觉得我始终向更高的技术发展。其实各行各业做到顶尖都是很困难的。话又说回来虽然技术没有贵贱,但是门槛是有高低的,无论如何,做IC的门槛要比做网页的高,这一点无可否认。国家各种人才都是需要的,但是作为个人奋发向上的想法还是应该有的,努力在自己喜欢的行业上做的更好,而不应该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上。
我是一个自己觉得比较有自知之明的人,或许我最大的优点就是知道自己有很多缺点 :)。我的故事中很多的曲折和错误都是由我的缺点造成的,希望大家用审慎的眼光看待 我的经历,不要被我的"花言巧语"所迷惑。我学习有些随心所欲,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麻烦,也大大阻碍的我的发展。记得我小时候成绩比较出色,但是后来学习严重偏科,导 致我中学成绩一再滑坡,也没有考上什么好的学校,小时候的一个朋友,当时的成绩和我相仿,但是没有我这个缺点,她上了清华,后来在去了美国深造,在一个著名导师手下研究理论科学,这未尝不是一条更好的出路。另外我的学习方法也是在不断改善中的,过去的学习过于讲究数量和时间,那样学习既苦而已效率不高,现在我非常注意学习的效率和技巧,这样才是学习的捷径(当然不是指投机取巧),比如说学一相对陌生的技术,如果有条件,不妨问一问有经验的人,不需要问很多,往往他不经意的几句话会给你非常大的帮助,甚至超过你看一个星期的书。带着这样的思想再去学习你会节省很多时间,这样何乐不为呢?这些年中我学了不少的东西,由于开始非常盲目,所以学的东西杂乱无章,现在回想起来让我啼笑皆非,我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一些没有必要深入了解的知识上,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度的。很多朋友很我一样都背过五笔字形,的确它是个不错的输入法,但是对一个研发人员它绝对不值得你去背,你的时间应该花在有价值的地方。我这样的事情还做过很多,我背过CCED、WPS的命令和快捷键,在dBase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后我还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它的使用。所以我的学习在前期缺乏规划,没有明确的短期目的、中期目标,只有一个虚无飘渺的长期的理想。这就像做设计一样,好的设计是从需求抽象到代码有很多过程,而不能得到了需求就立刻开始开始编码。
当然这么些年的学习和工作多多少少有些收获,下面我说说我的一些学习的心得,这些方法未必正确,我也在不断探索和改进中。我的学习和工作有相对明确的目标,我不会一时心动而去学习某一技术,在下决定之前我会考虑很多,包括长期的发展,个人路线的规划,需要付出的代价、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办法等等,在决定后还会制定更加明确 的计划,包括短期、中期和长期的,身边可以利用到的资源(包括好的书籍、资料、软硬件环境,也包括有经验的朋友或者师长),以及每一个阶段是怎么过渡到高一阶段的计划 ,往往在一个学习阶段一旦上路后会走的相对顺利,但是跨阶段通常比较麻烦,比如从学 习基础知识转到实践。另外我买书也有自己的方法,现在世面上高质量的书远不如低质量书多,对于一个陌生的技术,往往在第一次买书会选择错误,即使买到一本好书但是它的方向也未必适合你,所以我通常会先在网上查找一些该技术的介绍,有了一点点概念后再去买一本比较薄、相对便宜并且内容相对泛泛而谈的书,这是国内作者最善于写的书:) ,再把它浏览一遍后我就会基本明白这门技术的要点,后面买书和制定计划就会明确的多 。否则一开始就想找本好书往往比较困难,而且买回来后努力学习,有时候学了一半才发现是本低质量的书或者是相对过时技术,让人非常懊恼。另外让有经验的人帮你介绍,通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有些朋友想学通信、嵌入式开发,但总觉得自己没有软硬件环境,我就按我的了解给 大家介绍一下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