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光通讯
❶ 光通信的原理是什么
光通信的原理是光反射原理。现代的光纤通信就是运用光反射原理,把光的全反射限制在光纤内部,用光信号取代传统通信方式中的电信号,从而实现信息的传递的。直到今天,信号灯、旗语、望远镜等目视光通信的手段仍在使用,但是这一切还是最原始的光通信,不能算作是真正的光通信。
(1)建光通讯扩展阅读:
我国十分重视光通信器件的研发,通过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计划安排专题,组织技术攻关,跟踪国际先进技术等措施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光通信器件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工作。随着光器件产业逐渐向中国转移,光通信行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中国已成为全球光电元器件的重要生产销售基地。
❷ 光纤通信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光纤通信是利用石英玻璃拉制成的导光纤维作为传输媒介的通信方式。这里利用了光的全反射原理,将激光束限制在光纤芯中传播,这样就可以避开大气的干扰,减少能量损失,从而使信息传输的距离更远。光纤通信中有两个关键性问题:其一,要有高质量的光纤为基础;其二,要有功率大、效率高、单色性好、寿命长的激光器作保证。现在对这两方面的问题,人们正在研究和改进之中。
光纤通信和有线电缆通信的过程相似,不过载波是激光(电磁波)而不是电流。它的工作原理大致是:把所传输的信息(如声音)变成电信号,通过改变激光器电流的方法,对激光器发出的细小光束进行调制,受调制的激光束通过光纤维的长距离传送,经过若干个中继站到达收信端,再通过收信端光电子管的检测,就把从光纤维中传输过来的光信号还原成电信号,受话器又把电信号转变为原来的信息(如声音等)。
光纤是一种细如发丝的玻璃线,能“携带”光线。由于激光的频率很高(波长只有几微米),一根光纤虽然只有头发丝那么细,但它传输的信息量却很大。据初步估算,一根光纤可以同时传送150万路电话或2万个电视节目。如果把几十根或几百根光纤维制成一条光缆,其外形直径也不过1~2厘米,而通信容量却大得惊人。光纤维也叫“光电线”,简称光纤,它是1966年由美国阿穆尔研究所的汤斯发明的。
1977年是光纤通信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美国康宁公司制造出了第一根低损耗光导纤维,它的光能损耗小,使远距离的光通信有了实现的可能。此外,一种高效率的、能在各种环境下长期工作的半导体激光器也制造成功,它就是双异质结砷化镓激光器,这是光纤通信比较理想的光源,通常只要几十毫安的微弱电流就可以激发它。
1976年,英国有两个城市间敷设了一条光缆,这个光纤系统能同时提供1920条电话通路。1982年,英国电信电话公司进行102千米光纤无中继传输的试验,取得了成功。1983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将光纤通信广泛应用于公用通信网,使用光缆长度近20万千米。与此同时,日本也大力发展了光纤通信系统,还敷设了一条贯穿日本南北的光缆干线。
我国从1977年以来,先后在上海、北京、桂林、武汉等地建立了光纤通信试验系统,近几年来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与通常的通信电缆相比,光缆轻、成本低,能节约大量的金属资源。从加热的玻璃棒一端,能拉出透明度极高、长达20千米的光纤来。
光纤通信具有突出的优点:一是传输信息的容量大,线。路损耗低;二是在同一条通道上能进行双向传输,用户能通过交互信息系统与对方对话;三是抗干扰能力强,通信质量好;四是投资少,收效快,敷设方便,保密性好。因此,光纤通信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通信方式,只要不断努力和改进,它的优点一定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
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揭开了利用电磁波传送信息的新纪元。可以预料,它与卫星通信一起,必将对人类社会的信息传递带来无法估量的影响。
❸ 光通信技术的技术发展的历史
1966年:高锟提出光传输理论;
1976年:实用化产品出现;
80年代:PDH开始规模使用;
90年代初:SDH标准完善,PDH仍为主力;
1994年:SDH逐步成为传输主力设备;
1998年:DWDM开始建设,ASON技术探讨;
1999年:DWDM规模建设,全光网试验;
2001年:MSTP出现并逐渐使用;
2003年: ASON/OADM 逐渐使用;
2005年:ASON规模建设,ROADM进入骨干网。
光通信技术是构建光通信系统与网络的基础,高速光传输设备、长距离光传输设备和智能光网络的发展、升级以及推广应用,都取决于光通信器件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的支持。因此,通信技术的更新与升级将促使光通信器件不断发展进步。
2010年中国生产制造的器件已占全球25%以上市场份额;我国光器件市场规模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也已从2008年的17%增加到2010年的26%左右,市场规模达到9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率更是高达30%。
我国通信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及我国通信设备商成功的海外市场拓展,正带动本土光器件产业提速发展,我国通信光电器件产业在全球市场的重要地位也日益显现。而下一代光通信系统的演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通信光电子器件技术的进步,在这个市场与技术的转折点上,我国光通信技术正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
❹ 光通信的发展
在70年代国外的低损耗光纤获得突破以后,中国从1974年开始了低损耗光纤和光通信的研究工作,并于70年代中期研制出低损耗光纤和室温下可连续发光的半导体激光器。1979年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建成了市话光缆通信试验系统,这比世界上第一次现场试验只晚两年多。这些成果成为中国光通信研究的良好开端,并使中国成为当时少有的几个拥有光缆通信系统试验段的几个国家之一。到80年代末,中国的光纤通信的关键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从1991年起,中国已不再建长途电缆通信系统,而大力发展光纤通信。在“八五”期间,建成了含22条光缆干线、总长达33000公里的“八横八纵”大容量光纤通信干线传输网。1999年1月,中国第一条最高传输速率的国家一级干线(济南——青岛)8×2.5Gb/s密集波分复用(DWDM)系统建成,使一对光纤的通信容量又扩大了8倍。
我国十分重视光通信器件的研发,通过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计划安排专题,组织技术攻关,跟踪国际先进技术等措施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光通信器件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工作。随着光器件产业逐渐向中国转移,光通信行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中国已成为全球光电元器件的重要生产销售基地。
光通信器件是构建光通信系统与网络的基础,高速光传输设备、长距离光传输设备和智能光网络的发展、升级以及推广应用,都取决于光通信器件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的支持。因此,通信技术的更新与升级将促使光通信器件不断发展进步。
2010年中国生产制造的器件已占全球25%以上市场份额;我国光器件市场规模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也已从2008年的17%增加到2010年的26%左右,市场规模达到9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率更是高达30%。
光电子器件行业厂商数量相对较多,全球生产光电子器件的厂商250余家,行业整体来看还属于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随着中小企业的退出和行业收购兼并的进行,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呈上升趋势,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趋缓。而国内企业不仅要直面国内本土企业的竞争,还要承受来自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整体竞争较为激烈。 随着宽带中国战略进程的推进,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加快光网城市建设的步伐,我国光通信产业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
我国在光纤光缆方面,得益于三网融合和宽带政策对光纤的大量需求,2012年市场对光纤的需求迅速增加,使得光纤业基本面出现好转。行业总体供需呈弱势均衡、总体偏紧的态势,从而为光纤价格提供了极强支撑,为行业盈利改善提供了基本保障。同时,行业内主要厂商均在2012年实现较大规模光纤预制棒自产产能,使得此部分光纤企业盈利能力得到较大改善。
在光网络系统设备方面,三网融合形势下的FTTH、NGB与双向改造等热潮,将在未来长时间内释放大量光通信设备需求。三网融合将刺激广电及电信运营商对光纤网络建设的投入,国内PON设备、ODN市场需求增大,PTN、OTN网络升级也会带动相应设备需求的上升。
在光器件光模块方面,随着市场的持续升温,光器件产业投资不断扩大,国内涌现出一大批光器件企业。国家对光通信产业加大扶持,企业投入研发比重上升,这无疑是有利于产业长期发展的。在三网融合的大前提下,光器件投资成本占比不断上升,业内分析预计,未来随着光电子器件集成化和智能化的进一步提高,光电子器件占光传输设备成本的比例将达到30%以上。
光通信设备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导目录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更好地指导各部门、各地区开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组织编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目录涉及战略新兴产业7个行业、24个重点发展方向下的125个子方向,共3100余项细分的产品和服务。细分的产品和服务中包括950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相关产品和服务,其中包含了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中的光通信设备。
光通信设备,包括光纤,FTTx用G.657光纤、宽带长途高速大容量光纤传输用G.656光纤、光子晶体光纤、掺稀土光纤(包括掺镱光纤、掺铒光纤、掺铥光纤等)、激光能量传输光纤,以及具有一些特殊性能的新型光纤,包括塑料光纤、聚合物光纤等。
光纤接入设备,无源光网络(PON)、光线路终端(OLT)、光网络单元(ONU)、波分复用器等。
光传输设备,线路速率达到40Gbit/s、100Gbit/s的超大容量(1.6Tb/s及以上)密集波分复用(DWDM)设备,可重构光分差复用设备(ROADM)及波分复用系统用光交叉互连(OXC)设备,大容量高速率OTN光传送网设备以及分组化增强型OTN设备、PTN分组传送网设备、MSTP/MSAP多业务传输和接入设备,高速光器件(有源和无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