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潜艇在水中潜航时如何与外界进行通讯联系是否仍然使用电磁波

战争时,潜艇要遂行军事任务必须要有安全可靠的通信方式,也就是说要秘密地与外界“对话”。潜艇在海上是如何进行通信联络的呢?
潜艇在水面和潜望状态航行时,主要是靠无线电短波通信(波长为10米至100米)。短波通信是利用电磁波在空中传播某种信号的通信方式,是潜艇与岸上指挥机构联络的主要方式,属于双向通信。但是短波在水中不能使用,因为短波在水中衰减得太快,不等到它传到水面就已经衰耗完了,所以必须把发射天线伸出水面才能正常工作。但是潜艇的升降天线装置长度有限,为了解决升降天线短的问题,还可以采用浮标天线或浮力天线,即把天线通过一根长长的绳索施放到水面或接近水面的地方,这样潜艇在水下一定深度也可发射信号。实际上,这样仍然存在一个潜艇自我暴露的问题,因为潜艇在远距离用短波通信,必须使用大功率的发报机,其信号本身就不保密,可能被敌方截获破译,进而测出潜艇的位置;而且露出水面的桅杆或浮标也有被敌方雷达探测到的可能,所以潜艇向外界发报是应受到严格控制的。
还有一种双向通信方式——使用超高频和特高频的卫星通信。但卫星通信仍需要潜艇上浮到潜望深度并把天线升出水面,而且卫星在战争期间易受到敌人摧毁,所以从隐蔽角度来看仍不是很理想。
由于无线电短波不能在水中传播,核潜艇在深海又无法使用天线,所以没有办法主动与外界联络,只能被动地单方面接收岸上的无线电超长波信号或极长波信号,这是岸上向潜艇通信的主要方式。超长波的波长为1万到10万米,它能从空中钻入水里,在水中的衰耗比较小,穿透海水的深度最大可达30米。极长波的波长大于10万米,几乎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对潜通信,穿透水层的深度达200米以上,即使在最大距离上也可达到水下80米左右。美国海军威斯康星州极长波通信试验基地于1972年做发射试验,一艘远在4600千米以外的大西洋水下120米处的美国黑鲹号核潜艇使用拖曳天线接收到了该台的信号。
超长波和极长波发射设施非常庞大,占地面积达数平方千米甚至几十平方千米,在潜艇上不可能安装,只能建在陆地。对潜艇来说,超长波通信和极长波通信只是单向广播式的通信,如果潜艇要接收岸上指挥机构的指令,必须按规定的时间和频率接收。潜艇在水下接收这种长波信号的深度是依据岸上长波发射台的发射功率大小决定的,如果发射功率大,潜艇据发射台近,潜艇收到电波的深度就大,反之就小,必须上浮到可以接收的深度(如果不上浮,也可施放长达数百米的拖曳天线)。
极长波通信速率很慢,发送3个字母需用十几分钟,在单位时间内传送的信息量少,只能给核潜艇发送一些预先规定好的简单易懂的信号,如给弹道导弹核潜艇发送“发射核弹”的命令等。由此可见,不论从现有通信技术来看,还是从隐蔽保密角度来看,核潜艇在水下只能“听”话,不能“说”话。
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人们又把目光投向卫星对潜激光通信。激光是极高频、频段在10千千赫以上(波长 3—30微米)的电磁波,通过卫星将信息发送或反射至潜艇。激光通信传输速率快,比极长波系统快几十万倍,具有方向性好、亮度高、能量集中、保密性强和有很强的抗核破坏能力等特性。激光通信设备可以做得轻便而经济,尤其天线小,一般天线仅几十厘米,重量不过几千克。激光通信的这些特点,可使潜艇在水下最佳安全巡航状态完成通信任务。卫星对潜激光通信系统一般用同步卫星,卫星的覆盖区域比地球表面积的三分之一稍大,等间隔的三颗同步卫星即可实现全球通信。但要实现对潜激光通信还有两大难关,一是克服自然环境(如云、雾、海水、太阳光等)对激光传播形式和方向的影响,二是必须要研制长寿命的激光器。也有一些人担心反卫星武器的日益发展可能对卫星造成威胁。
这里附带说一说潜艇的遇险通信。若遇险潜艇的天线处于水面状态时,可在无线电短波对岸发射频率或军内遇险频率进行呼救;当上述呼救无效时,或本国舰船无法救援时,或危机程度超过保密要求时,可考虑在国际遇险系统进行呼救。当遇险潜艇不能上浮,可适时放出潜艇失事信号浮标;或放出用钢索和电缆连接的灯光信号浮标(白天以颜色、夜晚以灯光显示其位置,浮标内装有电话、电源插座等,供水面救生舰船与水下遇险潜艇通话或向其提供照明用电);也可放出无线电浮标(此种浮标不与艇体连接,比较保密,浮标内装有无线电发信机,可用密码信号发出遇险潜艇坐标);遇险潜艇还可用事先规定好的敲打信号进行艇内外通信。
总之,潜艇是利用水层掩护进行活动的舰种,隐蔽是潜艇的生命。进行无线电通信时易于暴露艇位,危及自身安全,所以保持无线电静默显得尤为重要,故潜艇通信与一般水面舰艇通信相比,可归纳出以下特点:1.与岸上指挥所不能进行双向随时通信,只能进行单向非实时通信;2,潜艇对岸发信或收信(超长波除外)时,需浮出水面或接近水面,能否上浮,要视海面情况而定,并经艇长批准;3,为避免无线电波被敌方侦听截获,潜艇发信力求短促,所发信息多采用电报方式以简短的约定信号或无线电信号瞬间发出;4,潜艇收到岸上电报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须尽快给予收据,以便使岸上指挥所确认发信成功;5,潜艇与水面舰艇、飞机的双向实时通信,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㈡ wifi信号能从水下传出来么

如果WiFi信号能从水下传出,全世界的海军就不会使用“声纳”系统了。回
1、水对无线电波衰减能力答远大于空气,何况海水导电能力比水强,对无线电波衰减能力更强;
2、WiFi 工作频率为2.4GHz,属特高频微波范围,波长为分米级。而水做为较高频率的无线电波传输介质损耗很大。只有极低频率的长波、超长波,才被水下无线通讯使用。如用它做为潜水艇之间的通讯工具;
3、若水下设备的通讯距离很短,可通过实地试验测试结果,验证是否满足应用需求,再想法调整通讯距离,达到利用它的目的。

㈢ 电磁波在海水中衰减如此厉害,潜水艇深潜如何与地面通信

2006-01-05 14:58 提问者点赞
潜艇要和指挥部联系用的是长波、甚长波、超长波。因为潜艇在深水中潜航时是不能用短波通信的,必须使用甚长波或超长波通信。物理学告诉我们,电磁波在水中有着不同于空气中的传播特性。海水对电磁波能量的吸收作用很强,但对于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又有所不同。波长越短、频率越高,在海水中的衰减就越厉害。因此短波在水中的衰减是很快的,几乎无法穿过海水传播,而波长更长的长波、甚长波、超长波在海水中的衰减程度就要小得多,能够进入几十米至几百米的水中。甚长波通信是波长10万~1万米(频率为3~30千赫)的无线电通信,又称甚低频通信。甚长波在海水中的传输衰减较小,入水深度可达20米,主要用于对潜艇单向发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潜艇作用的不断增强,甚长波通信在海军中得到了很大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建有甚长波电台。甚长波电台由发射机、天线系统、供电设备等组成,主要用于对潜艇和远洋水面舰艇发信,是指挥潜艇最重要的通信设备。甚长波电台的规模都较庞大,其发射机输出功率小者十几千瓦,大者数兆瓦,天线高度多在200米以上,天线场地占地面积一般为数平方公里。其天线系统抗毁能力较差,在战时是敌方打击的重要目标。为此有的国家建造了车载或机载通信用甚长波电台,其天线分别用气球升举或飞机拖拽,以取得较好的通信效果。甚长波通信传输衰减小,稳定可靠,但是通信的频带较窄,只能传输低速电报,不能通话。此外,发信机及天线庞大,效率低,要实现全球通信,需建兆瓦级的大功率发信机和巨大的天线,投资大,运行费用高。由于甚长波的入海深度不能满足潜艇作战行动的要求,人们又积极开发波长更长的超长波通信。超长波通信是波长为100万~10万米(频率为30~300赫)的无线电通信,又称超低频通信。超长波在海水中的传输衰减很小,入水深度超过100米。超长波发信台可用于对深潜潜艇发信。1958年,美国为解决“北极星”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大深度通信问题,首先提出用超长波进行通信的设想,并进行了长期的研究试验。美国的超长波电台于198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该电台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位于威斯康星州,另一部分位于密执安州,两地相距258公里,两部分可以联合工作亦可以分别单独工作。其天线总长135公里,发信机共8部,一半工作,一半备用,总功率5. 28兆瓦;通信速率极低,一般只能用预先约定意义的几个字母的组合进行信号通信,发3个字组组合的信号约需15分钟;在7000~8000公里范围内能保证对水下1 00余米的潜艇进行通信。虽然超长波通信的速率较低,但科学技术正不断推进着通信技术的变革。目前,科学家们又在研究既有较大入水深度,又有极高通信速度的蓝绿激光对潜通信系统。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人们在和潜艇通话时一定可以像陆地通信一样灵便畅通。

㈣ 潜水艇在水下的通讯问题

潜艇在水中与外界通讯——利用无线电波:
潜艇要遂行军事任务必须要与外界有安全可靠的通信方式,短波在水中不能使用,因为短波在水中衰减得太快,为了解决此问题,可以采用浮标天线或浮力天线,即把天线施放到水面,这样潜艇在水下也可发射信号。实际上,这样仍然存在一个潜艇自我暴露的问题,因为潜艇在远距离用短波通信,其信号本身就不保密,可能被敌方截获破译,并测出潜艇的位置,而且露出水面的浮标天线也有被敌方雷达探测到的可能。

目前潜艇在水下如不施放通讯浮标,是无法主动与岸上联络的,所以核潜艇只能被动地单方面接收岸上的无线电超长波信号或极长波信号,这是岸上向潜艇通信的主要方式。超长波的波长为1万到10万米,它能从空中钻入水里,在水中的衰耗比较小,穿透海水的深度最大可达30米,使水下的潜艇接收到岸上发来的电波。极长波的波长大于10万米,几乎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对潜通信,穿透水层的深度达200米以上,即使在最大距离上也可达到水下80米左右。美国海军威斯康星州极长波通信试验基地于1972年做发射试验,一艘远在4600千米以外的大西洋水下120米处的美国黑鲹号核潜艇接收到了该台的信号。由于超长波和极长波发射设施非常庞大,占地达数平方千米,在潜艇上不可能安装,所以只能建在陆地,对潜艇来说,超长波通信和极长波通信只是单向广播式的通信,如果潜艇要接收岸上指挥机构的指令,必须按规定的时间和频率接收。潜艇在水下接收这种长波信号的深度是依据岸上长波发射台的发射功率大小决定的。由于极长波在单位时间内传送的信息量少,所以通讯速度很慢。据试验,发送20个英文字母需用几十分钟时间,只能给核潜艇发送一些预先规定好的简单易懂的信号,如给弹道导弹核潜艇发送发射核弹的命令等。

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人们又把目光投向卫星对潜激光通信。激光是极高频、频段在10千千赫以上(波长 3—30微米)的电磁波,通过卫星将信息发送或反射至潜艇。激光通信传输速率快,比极长波系统快几十万倍,具有方向性好、亮度高、能量集中、保密性强和有很强的抗核破坏能力等特性。激光通信设备可以做得轻便而经济,尤其天线小,一般天线仅几十厘米,重量不过几千克。激光通信的这些特点,可使潜艇在水下最佳安全巡航状态完成通讯任务。

㈤ 请教一下潜艇通讯的问题,比如长波通讯

  1. 目前岸(基)对潜(艇)使用的无线电通讯一般为超长波(即甚低频VLF无线电通讯)和极长波(即极低频ELF无线电通讯),因为其在水媒介中损耗较小,波长10-100千米的超长波(频率3-30 kHz)最大穿透水面深度约30米,波长大于1万-10万千米的极长波(频率3Hz-30Hz)最大穿透水面深度约200米,所以潜艇接收长波可以不用放出通信浮标,利用本身接收装置或拖拽天线等在20-100米深度接收是有效的。注意:此处只能满足单向广播式通信,即岸向潜传输命令。

  2. 潜艇原则上要尽量少发射或不发射任何无线电波,若一定要发,也应尽量缩短通讯时间和提高信息传输速率,无线电波在空中总的发射时间限制在无线电侦察定位系统的反应时间内,比如完成一次通讯时间0.08s,这使敌人的定位系统来不及对无线电波信号的存在做出反应。

  3. 此问题已在第1条中讲述了。另外,目前还经常采用中继的方式,比如机载或舰艇施放中继站的方式,已扩大通讯距离和深度。

  4. 美国有一个“深层警报”的计划,简单来讲就是潜艇主动同岸基联系时,放出一个通讯浮标,然后,根据事先设定的程序,浮标在离开母艇后,首先会在水下停留一段时间。待潜艇潜航到安全距离外,它才缓慢浮出水面,并借助通讯卫星向岸基发出暗号,同后者建立联系,浮标就会向水下伸出一根天线,将来自岸基的信息予以编码加密,而后转换成声脉冲形式,发送给50平方海里(约合171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潜艇。

㈥ 潜艇通信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一 VIJF无线电通信
VLF频段通常规定在3-30M仓之间,一般认为这个频段的无线电信号可以在水下15m以内的深度接收到。大多数潜艇常装有两种天线来接收VLF信号。第一种是使用很长的拖曳天线,如美国海军使用的拖曳天线长度为500m左右。第二种天线是装在塑料浮标上的环状天线,塑料浮标由低速航行的潜艇在其工作深度放出。虽然这样做可减小潜艇被无线电侦察设备探测到的概率,但是这种天线在水中移动时会产生振动而发出声信号,会被声呐设备探测到;当塑料浮标非常贴近水面,也易被敌人从空中观测到。岸基VLF发射天线非常庞大,按四分之一波长计算其长度也在2.5~25km范围内。显然体积十分庞大,造价极为昂贵,而且易遭受攻击而损坏,但它仍不失为当前比较好的对潜通讯手段之一。因此,一些军事大国都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建立这类VLF发射台。

二 ELF无线电通讯

ELF频段被定义在3KHz以下的频率范围内,潜艇能在100m的深度上接收ELF无线电信号。据悉,若采用先进接收设备和天线,还可使潜艇在400m的深度上接收到该频段信号。使用ELF频段进行对潜通讯还有抗干扰能力较强和·受核爆炸影响小的优点,因此它比较适合于弹道导弹核潜艇通讯。使用这个频段进行对潜通讯存在两个主要问题。第一是信息传输能力低。美国海军在70年代建立的“海员”系统,其信息传输速率每分钟只能传送10bit左右的信息。以后提出的“紧缩”ELF系统,据说需要15min才能传送一个三字符组。但是据称采用高度压缩的代码后,可用三字苻码组发送更多的报文。第二问题是陆基天线占地面积大,长度最短也要数十公里。

为了充分利用这个频段穿透海水的能力,实现潜艇在几百米的水下接收信号。在1958年美国便开始实施“桑格文”计划,历时30多年,计划几经变更,最后终于建成一个ELF对潜通讯系统并投入使用。它使潜艇能以最佳深度和速度航行时,在几百米的水下接收预先拟好的低速报文,通讯距离可达几千海里。其确定是不能发送复杂的核控制指令(紧急行动报文)到舰队弹道导弹核潜艇。如果要发送这种报文,只能选用ELF信号通知潜艇上浮到水下声纳层以上,然后用VLF发送报文。除此之外,由于岸站目标太大,易遭到攻击破坏的危险也是明显的。

三 机载对潜中继通讯系统

上述两种对潜通讯系统均属于陆基固定通讯设施,它们体积庞大,特别是天线系统,极难采用隐蔽措施,极易被敌人发现和遭到攻击摧毁。为了保证与战略核潜艇的联络,还可以使用一种具有较高生存能力的机载VLF通讯系统。例如,美国所谓的“塔卡木(TACAMO)”机载中继通讯系统就属于此类。该系统全套设备装在大型运输机EC-130Q的无线电设备舱内,基本组成有VLF,LF,HF和SHF通讯设备。VLF通讯采用一台200kW发信机和一根约10Km的拖曳天线,天线端部带一具稳定伞。需要发射信号时,飞机沿小半径圆圈连续飞行,使天线的垂直方向有效长度达到实际长度的70%。当陆基固定VLF通讯发射台被摧毁时,则保证在任何时候都能有一架或多架这种飞机处于巡航状态和时刻准备转发发往战略核潜艇的报文。

四 潜艇HF/VHF/UHF通讯

潜艇的生存能力完全维系于自身的隐蔽性上,潜艇在海上一旦被敌人水面舰艇或飞机发现便很难逃脱被攻击的厄运。为了安全,潜艇原则上要尽量少发射或不发射任何无线电波。

目前比较有效的办法是尽量缩短通讯时间和提高信息传输速率,无线电波在空中总的发射时间限制在无线电侦察定位系统的反应时间内。比如:完成一次通讯时间只有0.08s,这使敌人的定位系统来不及对无线电波信号的存在做出反应。

五 UHF/SHF/EHF 卫星通讯由于卫星通讯的许多优点,特别是它的全天候通讯能力,使它成为潜艇通讯的一种主要手段。现在,大多数潜艇都在升降桅杆上装有卫星通讯天线,这种天线能在潜艇贴近水面或在潜望镜深度航行时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敌方的侦察探测难度。

六、对潜通信浮标

对潜通信浮标是指在与潜艇进行通信时,可利用飞机或水面舰艇向潜艇投放的通信浮标。例如,为了向水下潜艇发送电报,可将通信浮标装在标准声呐浮标内由飞机投放或从水面舰艇投入水中。预先拟好的报文(最多出四组三字符电码组成),利用一个按钮开关输入到浮标中。浮标入水时,在水面附近完成第一次发送电报工作,然后下降到预定深度第二次发送电报,在同一深度停留5min后再发送一次电报,然后沉没c从浮标入水到沉没全部过程约持续17min。
潜艇向外(岸基、水面舰艇或飞机)通信时,可由潜艇发射通信浮标,如需发送的信息对实时性要求不高时,可使用一种装有盒式录音机和无线电发射机的浮标从水下潜艇发射出去。在其上浮到水面后,经过15-60min的设定时延将预先拟好的电文(最长4min)发射出去,经1h的延迟后再重发一次。设定这样的时间是为了潜艇的隐蔽。

七、蓝绿激光对潜通信

早在70年代初,美国海军就开始利用海水的这个所谓蓝绿光“窗口”为潜艇通信开辟新的途径。据悉,一些主要技术难关目前已全部解决,应用前景比较乐观,只是还存在一些实现上的问题。对潜蓝绿激光通信是指利用在海水低损耗窗口波长上的篮绿激光,通过卫星或飞机与深水中潜行潜艇的通信,也包括水面舰只与潜艇之间的通信。一般来讲,蓝绿激光对潜通信系统可分为陆基、天基和空基三种方案:
(1)陆基系统。由陆上基地台发出强脉冲激光束,经卫星上的反射镜,将激光束反射至所需照射的海域,实现与水下潜艇的通信。这种方式可通过星载反射镜扩束成宽光束,实现一个相当大范围内的通信;也可以控制成窄光束,以扫描方式通信。这种方案灵活,通信距离远,可用于全球范围内光束所能照射到的海域,通信速率也高,不容易被敌人截获,安全、隐蔽性好,但实现难度大。
(2)天基系统。与陆基方案不同的是,把大功率激光器置于卫星上完成上述通信功能,地面通过电通信系统对星上设备实施控制和联络。还可以借助一颗卫星与另一颗卫星的星际之间的通信,让位置最佳的一颗卫星实现与指定海域的潜艇通信。这种方亨不论是隐蔽性还是有效性都是不容置疑的,应该说它是激光对潜通信的最佳体制,当然实现的难度也很大。
(3)空基系统。将大功率激光器置于飞机上,飞机飞越预定海域时,激光束以一定形状的波束(如15Km长1Km宽的矩形)扫过目标海域,完成对水下潜艇的广播式通讯。

如果飞机高度为10Km,以300m/s速度飞过潜艇上空时,激光束将在海面上扫过一条15Km宽的照射带。在飞机一次飞过潜艇上空的约3秒的时间内,可完成40~80个汉字符号的信息量的通讯。这种方法实现起来较为容易,在条件成熟时,这种办法很容易升级至天基系统之中。

激光通信的优点是:穿透海水能力强,可实现与下潜400m以上的潜艇通信;工作频率高(10<12>-10<14>Hz),通信频带宽,数据传输能力强;波束宽度窄,方向性好;设备轻小;抗截获、抗干扰、抗毁能力强;不受电磁以及核辐射的影响。但是,由于这种通信方式使用经大气传播的光波,在大气中会引起光散射,造成信号的衰减。

十 现代(SSB)调幅水声通信其技术核心是:水声通信信号(话音、电报)的传输采用单边带(SSB)调幅技术。水声通信往往都是单程传输信号,传播损失比主动声呐小得多,最大通信距离可达约100n mile。发信机把从用户终端送来的话音或电报信号(300-3000Hz或800Hz单音)和一个8.078kHz的载波混频后,只留下上边声带经换能器送出。鉴于战略核潜艇以及常规潜艇在现代以及未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迫切希望为其提供更多优良的通信手段。从目前发展情况分析,水声通信很可能成为一种有前途的对潜通信手段。近期的研究表明,在海下600一2000m之间有一声道,声波在该声道中可传输到数干公里之外,其传播方式与光波在光波导内的传播类似。现代潜艇的下潜深度一般为250一400m,而未来潜艇的潜深达1000m将是普遍的。因此,这种通信方式将成为一种有前途的对潜通信方式。

㈦ 短波通信的波长是多少米

1899年3月,马可尼成功地进行了使无线电波越过45千米宽的英吉利海峡的实验。当时,马可尼使用的是中波,波长为1000~100米,相应的频率(即1秒内波动的次数)为300~3000千赫。中波是人们利用较早的波段之一,它主要用于广播、导航、通信等。

短波波长为100~10米,相应的频率是3~30兆赫。由于短波传播的距离远、经济方便,因此短波的应用很快超过了中波。1921年,人类首次实现了短波跨越海洋的传播,开创者并不是赫赫有名的专家,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一次偶然的发现。

1921年,意大利罗马市郊发生了一场大火灾,一台功率只有几十瓦的业余短波无线电台发出呼救信号,目的是让,附近的消防人员迅速来救援。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呼救信号竟然被1500千米之外的哥本哈根(丹麦的首都)的一些接收机收到了。这当然对救罗马的火灾无济于事,但这一发现引起了许多无线电爱好者的兴趣,更引起了一些科学家的重视,他们都分别进行了类似的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远距离通信采说,短波比长波更为合适,于是短波通信线路开始在一些国家逐步建立了起来。924年,在德国的瑙恩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之间,建立起了第一条短波通信线路。

科学家们发现,无线电波能绕地球弯曲传播,是因为在大气层中有带电粒子层的缘故,而这个带电粒子层,是由于太阳紫外线对大气层中空气的电离作用而产生的。1924年,英国物理学家阿普尔顿在巴尼特的协助下,通过直接测量带电粒子层的高度,最先证实了在离地面高110~120米处有带电粒子层的存在。这个带电粒子层的存在,最早是由美国通信工程师肯内利和英国电气工程师亥维赛在20世纪初提出的一个假设,现在这个假设得到了实验上的证实,因此被称为肯内利—亥维赛带电粒子层,也叫E带电粒子层。1926年,阿普尔顿又发现在离地面高200~400米处,也存在一个带电粒子层,人们把它叫做阿普尔顿带电粒子层,也叫F带电粒子层。由于阿普尔顿的突出贡献,他在1947年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30年,英国物理学家沃森·瓦特正式把存在于高空大气层中的这些带电粒子层命名为“电离层”。比如,上述的E带电粒子层,叫做E电离层;F带电粒子层,叫做F电离层。

人们经过长期的探索,逐步认识到中波段电磁波主要是在正电离层与地面之间不断反射而传向远方的。而短波段电磁波主要是在矿电离层与地面之间不断反射而传向远方的。显然,短波传播的距离比中波传播的距离要远得多。

用短波进行无线电通信就称为短波通信,它主要靠天波和地波两种方式进行传播。天波传播就是靠F电离层的反射进行传播,它的传播衰耗小,因此,用较小的功率、较低的成本,就能进行远距离的通信和广播。短波广播至今仍是国际广播中的主要手段,短波波段也是现代业余无线电通信常用的波段。

1938年,前苏联建成了一个功率为120千瓦的短波无线电广播电台,它是当时世界上功率最大的一个无线电广播电台。

20世纪20年代问世的短波通信,改变了无线电通信发展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