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六大通信运营商合并为三家

中新浙江网10月6日电 北京时间10月5日消息,据香港媒体报道,消息人士称,中国不会对电信运营商进行重组,以免拖延3G发牌进度,影响到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的3G服务。

野村证券分析师上周到上海及北京与设备供应商、服务供应商和运营商会面,获悉是四大电信运营商的重组合并机会正在下降。

电信重组传闻回顾

“四合二”方案:

今年5月,香港媒体透露,政府正考虑采取“四合二”的电信市场合并方案,并实施“一固网商合并一移动商”的策略,具体方案为中国网通与中国移动合并,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合并。

“六合三”方案:

今年7月25日,一则被认为是电信重组方案“终结版本”的消息以短信、MSN等方式在中国移动浙江、四川、深圳等分公司员工内部流传。该消息原文为:“电信的改革方案即电信重组方案已敲定,基本三分天下:移动+卫通=中国移动;拆分联通G网和C网,南北拆分铁通,联通C网+电信+北铁通=中国电信;联通C网+网通+南铁通=中国联通;该方案已送国务院审批完毕,定于8月1日宣布。”但在8月1日,政府并未发布关于重组的任何方案,关于中国电信业可能大重组的第三轮传闻风波落空。电信独立分析师蔡广宇(音译)向新浪科技表示,即便是真的要重组的话,也不可能有这么快。首先国资委需要确定方案,然后会同信息产业部、发改委两大部门审查。通过后,才有机会递交国务院审议,而是否批准更是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

“退一步说,这么大的消息,宣布前肯定会已经有很多试探性的动作了,而现在来看,基本没有任何迹象”,蔡说。

“现在就谈宣布重组消息,基本是不可能的事”,一位电信业内资深人士也如此分析。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一位专家说,“周五的时候还开过会,没有听说过有类似的电信重组方案”。不过该人士表示,关于电信重组的传闻太多了,可以说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定的版本进入讨论议题。

就在上周五,中国网通和联通这两家重组中的旋涡企业纷纷公开表态,否认了8月1日可能会重组的消息,而同时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在电信重组方式上,网通、联通的表态也给自己都预留了空间。

7月30日,网通内部人士向新浪科技表示,目前来看,短期内进行电信重组的可能性不大。拿网通来说,目前网通国际业务刚刚划入集团,“现在不少网通国际公司市场人员进入集团市场部,从细节上来看,如果参与重组,集团市场部门重叠应该是最大的。”

六合三方案存疑

“这个方案很象是人为炮制出来的,首先中国卫通的业务经营很大程度上涉及到国家安全方面的问题,被列入合并范围的可能性不大”,一位业内人士如是分析。

在这个重组方案中,联通拆分G网和C网,铁通南北分拆,联通G网+中国电信+北方铁通=中国电信;中国联通C网+中国网通+南方铁通=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卫通=中国移动,与此前的六合三传闻不同的是,铁通也进入分拆之列。

“铁通分拆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目前来看,铁通单独发展的难度非常大,特别是在以后,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太弱,基本很难生存”,铁通地方公司人士说。

此前的重组版本还包括四合二方案: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合并,中国移动与中国网通合并。

目前来看,中国电信以及中国移动为6大运营商中财务实力较强的两方。

现阶段是不是需要分拆重组

就在市上广泛流传重组方案的同时,一股是不是需要合并重组的讨论力量也在蓄积。

刚刚过去的几天内,网通国际的重组已经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范本,700名员工的去留已经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相比而言,六大运营商员工总数接近80万,单单人员的重组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网通这几年的发展也给了大家提示,目前网通的重组工作仍然在进行,这个时候又进行大的重组,这样的话,运营商基本没时间来想运营的事,对整个电信业并不是什么好事”,一位老电信专家非常担心。

电信专家项立刚也表示,“我个人认为没必要重组,重组的目的是解决重复建设的问题,而不重组保持不变也可以达到这一目标。”

值得推敲的是,在刚刚结束的亚太移动通信论坛上,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专家陈金桥的表态令人深思。

“我们判断在局部市场会出现三家以上的电信运营商,对局部,三家运营商不一定就是网络运营商”,分析人士认为,陈金桥的这一表态可能预示着运营商不一定通过合并来实现业务的运营,租用网络合作也是一种不错的模式。此前,中国电信董事长王晓初曾表示,中电信将向综合服务运营商转型,并愿意合作出租网络

② 古代普通百姓的通信方式

古代的通信方式
一、烽火传军情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二、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凶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凶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凶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三、鱼传尺素
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绢)。因捎带书信时,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隐“双鲤迢迢一纸书”的说法。显然,这里的“双鲤”并非真正的两条鲤鱼,而只是结成双鲤之形的尺素罢了。

四、青鸟传书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五、黄耳传书
信鸽传书,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现在还有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比赛。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直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六、风筝通信
我们今天娱乐用的风筝,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

七、竹筒传书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用竹筒传书的故事哩。
竹筒传书的故事,得从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0年)说起,那年十一月,南方各地纷纷发生叛乱,为了平定叛乱,稳定江山,隋文帝紧急下诏,任命杨素为行军总管,率军前去讨伐。
杨素率领水军渡江进入,接连打了好几个胜仗,收复了京口、无锡等地,士气非常旺盛。于是,杨素一鼓作气,率领主力部队追踪叛军,一直追到了海边。面对绵延的山脉和茫茫的大海,杨素一面命令大部队就地驻扎,一面指派行军总管史万岁率领军队两千人,翻山越岭穿插到叛军的背后发动进攻。史万岁率部猛进,转战于山林溪流之间,前后打了许多胜仗,收复了大片的失地。当他想把胜利的战况向上级汇报时,却因交通的阻绝和信息的不畅而无法与大部队取得联系。一日,他站在山顶临风而望,看到前面茂密的竹林正波浪状随风而舞,忽有所悟,立即派人截了一节竹子,把写好的战事报告装了进去,封好后放入水中,任其漂流而下。几天后,有一个挑水的乡人看到了这个竹筒,便打捞起来打开一看,发现了史万岁封在里面的报告,便按报告上的提示将它送到了杨素手中。史万岁一去无音讯,不知生死,为此杨素正焦急不安,忽见乡人送来报告,大喜过望,立即把史万岁部队接连取得胜利的战况向朝廷作了报告。隋文帝听到喜报,龙颜大悦,立即提拔史万岁为左领军将军。然后,杨素率领大部队,继续乘胜追击反隋散兵,没用多久,就彻底平定了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