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通信
① 古代的通讯方式优点和缺点
古代的通信方式主要有:击鼓传信、烽火传军情 、鸿雁传书 、驿站传送、风筝通信 、竹筒传书、灯塔指航。
1、击鼓传信:古代主要用于战争期间的运用,传达一些简单的行军命令。优点是简单,小范围内传递快速。缺点是使用主要限于军旅,传达信息极为有限,范围小。
2、烽火传军情:“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优点是传播范围大,比较迅速。缺点是传播信息极为有限,只能用于军事,成本巨大。
3、鸿雁传书:古代利用鸟类携带信息送达对方,比如鸽子等。优点是方便快捷,携带信息量可以比较大。缺点是驯养成本高,不易普及。
4、驿站传递:利用遍布各地的驿站,骑马传送。优点是使用范围广,信息携带量大。缺点是需要无数人力物力,使用者限于朝廷。
5、风筝通信:军事上利用风筝传递信息。优点是利用风筝的高度可在一些人力不便的地形上传送信息。缺点是限于使用范围,信息量少,限于军旅等。
6、竹筒传书:古代寄信方式,多让朋友携带家书等顺路送达。优点是成本低,比较可靠。缺点是效率低,不能大规模使用。
7、灯塔指航:古代海上建立灯塔为航船指航。优点是传播范围广,可长久使用。缺点是代价高,只能指路而没有其他用处。
(1)唐代通信扩展阅读
古代通信
狭义通信:指近代以来,人类发明的各种通信技术
广义通信:只要是信息的传递,就是通信。例如:动物之间传递的各种信息,远古人类用各种途径传递各种狩猎的信息。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通信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没有人类时,世界上就有通信,只是现在没人知道恐龙到底怎么交谈罢了。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科学与真理的发展均不能超越时代本身的限制,在人类把雷电视为神灵来膜拜的古代,用电来传递信息无异于痴人说梦,天方夜谭。
自五百万年前人类诞生至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金发碧眼的洋人与中国人传递信息的方式其实并无太大差别,基本上都是借助于速度,耐力较好的动物们来进行通信,其中主要的通信方式,就是马与信鸽。
信鸽由于其可靠性较低,保密性较差,再加上中国人养鸽子的主要目的是用来食用,因此人类古代主要通信方式还是各类马匹。
② 古代有哪些通信方式(至少3种)
1、烽火
烽火,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唐宋称作烽火台,明代则一般称作烟墩或墩台。烽火台一般相距十来里左右,守台士兵发现敌人来犯时,立即于台上燃起烽火,邻台见到后依样随之,这样敌情便可迅速传递到军事中枢部门。烽火是一种简单而且快速的通讯方式,很适合平原或山区一带应用,抗日战争时期,乡亲们为了防止鬼子偷袭,在山顶放置消息树,看到敌人后就放倒以警示周边的百姓。这一点正是借鉴了烽火的作用吧。
2、飞鸽
飞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鸽,所谓的飞鸽传书就是古人利用飞鸽识主和恋家的特点,再加上信鸽超长的飞行能力和惊人的记忆力,从而把一些重要的信件或情报绑在鸽子腿上,让信鸽来互相传递的一种便捷通讯方式。
据《山海经》记载:西王母的身边有三只青鸟,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给人间播撒幸福和快乐。传说西王母曾给汉武帝刘彻写过信,当时就是派青鸟把信送到汉武帝的手中。后人便利用鸿雁这种鸟进行相互之间的联络,逐渐就演变成了飞鸽传书。
3、驿卒
驿卒是古代传递政府公文的人,一般又称为“邮子”、“驿夫”,也就是现代的邮差。一旦遇上公文上有“马上飞递”字样时,就是八百里加急文书,这个是必须要高度重视的,驿卒要骑快马,以每天四百到八百里的速度进行传递,保证急件安全快速到达目的地。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为方便四下里联系,古代西周时已经产生了邮驿传命的制度。唐朝时“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到清代驿站制度更加完备,全国驿、站、塘、台计为1785处,驿道四通八达,从京师通到各边远地区。驿卒也为古代通讯事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苏武被“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典出《汉书·苏武传》,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扣押后安排放羊,一放10多年。昭帝即位后派汉使来匈奴,希望放了苏武。单于说苏武死了。汉使知道苏武没死,便诈说,天子在上林苑射到一只大雁,腿上系封信写着苏武没死。单于一看瞒不过去,只好把苏武放了。
5、竹筒顺水而下
隋文帝年间南方叛乱,史万岁孤军深入剿匪,那时没有快递公司,只好把战报放进竹筒里顺水而下。据说“邮筒”就是这么来的,当然这有些牵强附会。
③ 怎样描述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达到很高的水平
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 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由此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 到很高的水平。
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 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 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 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 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 一律规定100到150里。
④ 古代的通信方式
鸿雁传书、鱼传尺素、青鸟传书、黄耳传书、飞鸽传书、风筝通信、竹筒传书、灯塔、通信塔。
在远古时候,我国使用击鼓传递信息,最早当在原始社会250末期。 到西周时候,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邮驿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邮驿通信逐渐完备起来。 三国时期,曹魏在邮驿史上最大的建树是制定《邮驿令》。
隋唐邮传事业发达的标志之一是驿的数量的增多。 我国元朝时期,邮驿又有了很大发展。 清代 邮驿制度改革的最大特点是“邮”和“驿”的合并。 清朝中叶以后,随着近代邮政的建立,古老的邮驿制度就逐渐被淘汰了。
(4)唐代通信扩展阅读:
灯塔起源于古埃及的信号烽火。
世界上最早的灯塔建于公元前7世纪,位于达尼尔海峡的巴巴角上,像一座巨大的钟楼矗立着。那时人们在灯塔里燃烧木柴,利用它的火光指引航向。
公元前280年,古埃及人奉国王托来美二世菲莱戴尔夫之命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对面的法罗斯岛上修筑灯塔,高达85米,日夜燃烧木材,以火焰和烟柱作为助航的标志。
法罗斯灯塔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1302年毁于地震。9世纪初,法国在吉伦特河口外科杜昂礁上建立灯塔,至今已两次重建,现存的建于1611年。
⑤ 古代与现代的通讯方式
1、烽火台
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墩台。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2、飞鸽传书
飞鸽传书,读音:fei ge chuan shu,汉语成语,释义:与“鸿雁传书”是一个意思,是古人之间联系的一种方法,将信件系在鸽子的脚上,然后传递给要传递的人。
3、驿站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军事情报的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古埃及第十二王朝时期就有传递讯息的记载。
4、电报
电报是一种最早用电的方式来传送信息的、可靠的即时远距离通信方式,它是19世纪30年代在英国和美国发展起来的。
电报信息通过专用的交换线路以电信号的方式发送出去,该信号用编码代替文字和数字,通常使用的编码是摩尔斯编码。现在,随着电话、传真等的普及应用,电报已很少被人使用了。
5、电话
电话是一种可以传送与接收声音的远程通信设备。早在十八世纪欧洲已有“电话”一词,用来指用线串成的话筒(以线串起杯子)。
电话的出现要归功于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早期电话机的原理为:说话声音为空气里的复合振动,可传输到固体上,通过电脉冲于导电金属上传递。贝尔于1876年3月申请了电话的专利权。
美国国会2002年6月15日269号决议确认安东尼奥·穆齐为电话的发明人。穆齐于1860年首次向公众展示了他的发明,并在纽约的意大利语报纸上发表了关于这项发明的介绍。
历史上对电话的改进和发明包括:碳粉话筒,人工交换板,拨号盘,自动电话交换机,程控电话交换机,双音多频拨号,语音数字采样等。近年来的新技术包括,ISDN,DSL,网络电话,模拟移动电话和数字移动电话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烽火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飞鸽传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电报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电话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驿站
⑥ 古代通讯方式有哪些(写10个)
古代通信简介、烽火传军情、 鸿雁传书、鱼传尺素、青鸟传书、黄耳传书、飞鸽传书、风筝通信、竹筒传书、灯塔介绍等。
1、“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
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2、灯塔起源于古埃及的信号烽火。世界上最早的灯塔建于公元前7世纪,位于达尼尔海峡的巴巴角上,像一座巨大的钟楼矗立着。那时人们在灯塔里燃烧木柴,利用它的火光指引航向。
3、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军事上利用风筝的例子,史书上多有记载。汉初楚汉相争时,刘邦围困项羽于垓下,韩信向汉王刘邦建议用绢帛竹木制作大型风筝,在上面装上竹哨,于晚间放到楚营上空,发出呜呜的声响,同时汉军在地面上高唱楚歌,引发楚军的思乡之情,从而瓦解了楚军的士气,赢得了战事的胜利。
4、鱼传尺素,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没有现在的信封,写有书信的竹简、木牍或尺素是夹在两块木板里的,而这两块木板被刻成了鲤鱼的形状,便成了诗中的“双鲤鱼”了。两块鲤鱼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绳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线槽内捆绕三圈,再穿过一个方孔缚住,在打结的地方用极细的粘土封好,然后在粘土上盖上玺印,就成了“封泥”,这样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
5、鸿雁传书又名飞鸽传书,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hóng yàn chuán shū。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