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运动会通讯稿

运动会通讯稿要符合实际,是什么运动项目就写什么运动项目,然后可以具体描写运动员的奋斗,以及对运动员的祝福。

正文

在一个阳光明媚,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学校举行了一年一度春季田径运动会,同学很高兴,运动员更是精神抖擞,神采飞扬。

在跑道上不时发出一阵一阵的发令枪响,那响声,如同一个命令一个任务,是开始冲刺,为了个人荣誉,为了班级荣誉的号召声,有了它才有努力拼搏的力量。

“呯”又又一声枪响了,这是六年级男子组1500米的决赛开始了,一开始,五道的运动员遥遥领先,像一只羚羊,飞速的奔跑着。一圈、两圈、三圈,只剩下200米了,只见3道的运动员冲刺了,他以猎豹捕食的速度冲了上去,原本保持第3名,一下子爆发了,就在这时台上的观众沸腾了起来,不时喊着:“XXX加油!”“加油XX加油”。

运动员更快了,3道的运动员第一个冲过了终点,获得了胜利!“耶!”又一声喊过来了,这是胜利的喊叫。“请四年级男子组200米决赛的运动员道点名处”该我跑了,我喝了口水,就到跑到了点名处……

终于到我们这一组跑了,活动了一下腿脚就开始跑了,做起跑姿势。“嘭”的一声枪响不会吧?连“各就位”“预备”都没喊枪就响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开跑,其他选手起跑慢了一点,追上了一个,剩100米了这时我该用脚尖跑。

我马上要得第一了,又听见班上的同学喊:“谢海洋加油!谢海洋加油”仿佛上天给我一股强大的力量,使我追过海广田,第一个冲过终点!“耶!”我欢呼起来。我获得了第一名有我自己的努更有同学们的大力支持啊!

下来有进行了许多精彩的项目,我想到,老师们组织这种活动真好,学生就应该德智体全面发展。

这次运动会真精彩啊!

Ⅱ 采写先进人物通讯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一个孩子被救上来了,××又游向第二个。
漩涡、逆流、疲劳,让这个中年男人倍感救人的艰难。把第二个孩子救上岸时,××已腿部抽筋,不停地打颤。当看到河里的孩子只剩一缕头发漂在河面上时,他一咬牙,又纵身跳了下去。
点评:救人英雄已经殒命,当时的情景不得而知,“腿部抽筋”、“看到河里的孩子只剩一缕头发”等,除非作者有特异功能可与死者对话,否则只能是出自作者的合理想象。
对已去世典型人物的追记,一些作者往往喜欢通过“新闻还原”来再现新闻场景,以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对这类新闻事实的“还原”应谨慎对待,必须有采访支撑,以免陷入“合理想象”的泥潭。
三、人物通讯切忌抽象叙事。
人物的事迹应具体、可感,靠细节取胜,切忌概括性地抽象叙事。如:

他参加公安工作后,破获了一批有影响的大案、要案,为群众做了数不清的好事、实事,并连年被评为巩义市公安局、巩义市人民政府、郑州市公安局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和先进个人。
点评:人物通讯不是典型人物“个人总结”,不能仅仅概括性地报道典型人物“破获了一批有影响的大案、要案”、“做了数不清的好事、实事”等,而要具体挖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案、要案破获过程,通过扎实采访,扎实还原案件破获过程,用具体的故事、语言、行动等反映典型人物的“先进性”。
事在“人”为,通讯写作应坚持以“人”为本。因此,写好人物以及人物通讯,是通讯写作的关键。
通讯员在人物通讯写作过程中应切记,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心灵去感受,挖掘人物身上最鲜活、最具冲突性、最有说服力的语言、动作、事件等生活细节,;切忌以想像代替采访,想当然地为人物“创作”所谓的先进事迹,或者是空洞地“总结”典型人物事迹,缺乏具体、生动、感人的故事、细节、语言等。
【个体人物通讯范文】
杨丙潞:从“罪人”到“英雄”
事故发生后,曾有犯罪记录的村民杨丙潞率领众多村民投入伤员救助。仅他一个人就救起近

20名伤员。

4年前,因铁路征地拆迁补偿问题,他率领村民上访维权,最后村民们在一次冲突中堵胶济铁路。杨最终获刑三年。
“4·28”列车相撞事故发生后,伤员救治是头等大事。事发地的王村镇,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济南南和淄博市三市交界地带。由于王村镇属山东省淄博市管辖,救治工作也主要由淄博市承担。由于伤员太多,淄博市各大医院均被住满,一些伤员被送至距离事发地点近一百公里的县,有的甚至被送到治疗条件较差的工厂医院。而距离事发地点更近的济南市章丘县和滨州市邹平县的大医院,却鲜有伤员入住。
相形之下,当地村民的表现则赢得伤员及家属的赞许。

由于事发时正值凌晨,有关部门无法及时到达,最早前往现场救助、为伤员提供棉被衣物的,是铁路沿线的前坡村与和家村的村民们。而表现最为突出者之一,却是一名曾有犯罪记录的村民,他便是和家村村民杨丙潞。

4月28日清晨5时,杨丙潞听到救护车响赶到事故现场,发现救护人员严重不足,而先期到场的村民却被眼前景象吓得发呆,遂招呼大家一起参与抢救。

在T195列车第四节、第六节车厢之间,杨发现一名被甩出车外的伤员,是一个40岁左右的妇女,满头是血,正向和家村一名女村民小声呼救。由于没有担架,杨和女村民一起用床单将伤员裹起,抬至数百米远的救护车处。救护车当时共有十辆左右,由于一车一次只能拉走三人,车下已躺有十几名伤员。此时一辆救护车恰好还有一个空位,杨丙潞遂将他救起的伤员送至车上。

在陆续抬完几个车外伤员之后,杨丙潞从顶部进入侧翻的第三节车厢中,发现一名被别住腿的幸存伤员,遂将其托上去。另有一名男性伤员在被他救起后,念及自己的皮夹,遂又折身回去找到。
铁道上尚有几节未倾覆的车厢,旅客们透过车窗,一直注视着救助现场。忽然间有人发出惊呼:有小偷。杨丙潞这才发现,一名十五六岁的少年拿着从死者身上翻出的一美元钞票。现场警察发现后遂予以制止。车厢里的旅客群情激愤,发出“打死他”的呼声。警察问少年是哪个村的,少年回答是“和家”,杨丙潞情急,“我就是和家的,怎没见过你?”对方终于承认是另一村庄。在进一步问姓名时,杨丙潞制止,“他还是个孩子,不要让这事影响他一辈子。”
上午9时左右,在抢救一段时间后,更多救助人员赶到,出于旅客财产安全方面的担心,遂将参与救助的村民排除在外,有村民为之生气,杨丙潞不为所动,仍坚持抢救,由于其先前表现赢得人们赞许,有关方面允许其继续参与救助。

一直到筋疲力尽,杨丙潞方返回家,他算了下,自己共救了近二十人。他也付出了代价,右腿被磕破流血。
43岁的杨丙潞当过兵,曾经参加过对越战争,当过一届村干部。2004年,胶济铁路改线,规

划之初,新线从和家村中间穿过,被拆迁房屋的最高补偿标准是240元/平方米。和家村村民对此不能接受,遂多次与铁路方面发生冲突。新当选村党支部委员的杨丙潞成为“维权”村民中最为突出者。
2004年7月8日,在一次冲突之后,上百名村民冲上胶济线,导致全线停运长达近两小时,惊动铁道部。杨丙潞后以“扰乱交通秩序”为名获罪,被判刑三年。之后,拆迁最高补偿标准提高到350元/平方米。被判刑的杨丙潞因此反而在和家村拥有了更高威信。

救人当天晚上,杨丙潞即在电视里看到自己,在外地的朋友也打来电话祝贺。他第一次以“正面形象”出现在媒体的视角中。在为村民“维权”期间,他曾试图找到当地媒体求助,结果没有记者理会。后来因堵铁路事件被判刑之后,他成为当地最大的“反面典型”之一。
杨丙潞承认,他参与救助伤员,是为了向当地政府官员证明自己并不是一个“坏人”。“我一直不认为自己有罪,我是为自己和和家村百姓争取合理利益进监狱的。”杨丙潞说。
不过,他的行为一度并不为当地有关部门所理解。在救人当天下午,当地警察就找上门来,当时事故原因未明,有人认为其中有“人为”因素,而杨丙潞则成为首选的怀疑对象。
由于新胶济线的开通给和家村带来的伤痛,“4·28”事故发生后,有其他村民戏言“和家村出了一口恶气”,不过杨丙潞对此并不认可,“乘客是无辜的,他们是最大的受害者。”
有细心人士注意到,在整个救助前后,当地村子小卖部的矿泉水一直卖两块钱。“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当地老百姓的素质。”该人士说。(摘自2008年05月01日《南方周末》,作者:柴会群,丁补之)
点评:这篇文章是对突发事件中典型人物的报道。文章中基本上找不到正面称赞新闻人物杨丙潞的字眼,但读完全文,杨丙潞的形象很亲切、很清晰,好坏留给读者评说。

杨丙潞的形象算不上高大,他甚至还坐过牢,这样的经历,在一般的人物报道中,恐怕会“避之不及”。然而,事实上我们发现,虽然杨丙潞坐牢是“事出有因”,即便他真的曾犯过不可饶恕的罪行,对他当下的救人举动,我们仍不禁心生敬意。虽然他层因这条出事的铁路而入狱,但他并没有把怨气撒到乘客身上:“乘客是无辜的,他们是最大的受害者。”
“杨丙潞承认,他参与救助伤员,是为了向当地政府官员证明自己并不是一个‘坏人’”,高尚的举动背后,无需更多“高尚”的理由和动机,这样反而更真实,更能打动人心。
“在整个救助前后,村子小卖部的矿泉水一直卖两块钱”,细微之处,读者感受到了杨丙潞及其当地村民的质朴与善良